2018年7月2日 星期一

這些族群最容易中暑?「熱傷害」自我預防懶人包!

圖片來源:國健署(純資訊分享,非商業用途)

時序已進入炎熱的夏季型態,溫度動輒超過35度,國健署指出,正常人的體表溫度是36.8℃左右,如果氣溫高於35℃,人體熱量不容易散發,汗液不容易蒸發,會感覺到非常難受,民眾發生熱傷害的機會也將大幅增加!

以下整理熱傷害懶人包,一同了解天氣炎熱時可能對身體所造成的危險,究竟熱傷害原因是什麼?6大高危險族群有哪些?預防熱傷害的三要訣,陪伴大家平安度過炎炎夏天!

五種熱傷害,嚴重恐猝死
為什麼會有熱傷害?當環境高溫、高濕時,可能造成人體無法正常散熱,無論是室內或室內,都可能發生!因高溫對造成的熱傷害可分為幾類:熱水腫、熱痙攣、熱暈厥、熱衰竭及最嚴重的熱中暑。過度的高溫可能造成心血管、腦血管及呼吸性的病因所造成的猝死,熱壓力相關的慢性健康損害,也可能表現在生理功能、代謝過程和免疫系統的傷害上。

圖片來源:國健署(純資訊分享,非商業用途)

6大高危險族群
任何人都有可能會發生熱傷害,尤其嬰幼童、65歲以上的長者、慢性病患、服用藥物者、戶外工作者、運動員或密閉空間工作者及過重者等,容易因高溫而造成熱傷害:

一、 嬰幼童:因嬰幼童身體體溫調節系統尚未發展成熟,以及代謝率較高,而且必須依賴照顧者提供水分及調整所在環境溫度。

二、 65歲以上的長者:因長者的排汗功能,對溫度轉變的適應能力、以及調節體內水份的機能不如年輕者迅速,尤其若患有心臟病、高血壓、糖尿病、中風等慢性疾病的長者,更要加倍小心。

三、 慢性病患(如心臟病、高血壓、糖尿病或腎臟病等):慢性病患因散熱機能較差而不易排汗,對於環境的調節及應變能力較差。

四、 服用藥物者:服用某些藥物可能會增加熱傷害機率,如利尿劑會干擾水分及鹽份平衡;含有抗膽激性藥劑如三環抗憂鬱劑、抗精神病藥劑等,會抑制流汗減少熱量散失,須特別注意防範熱傷害發生。

五、 戶外工作者、運動員或密閉空間工作者:戶外工作者及運動員直接暴露於陽光直射下,加上常忽略防曬、休息及補充水分而造成熱傷害;密閉空間工作者,因環境通風或散熱不良,人體產生熱的速度加快,造成體溫或體液來不及調節平衡而造成熱傷害。

六、 過重者(身體質量指數BMI≧24):因脂肪極易產生熱量,且身體的皮下脂肪會阻隔熱量散熱,造成散熱面積下降,加上代謝而使產熱增加,將造成大量排汗而造成熱傷害。


圖片來源:國健署(純資訊分享,非商業用途)

如何預防熱傷害發生?
任何人都可能會發生熱傷害,應避免曝曬於高溫之下,國民健康署署長王英偉提醒牢記預防熱傷害的三要訣:「保持涼爽、補充水分、提高警覺」。


圖片來源:國健署(純資訊分享,非商業用途)

國民健康署提醒,當發現自己或家人身體疑似出現熱傷害徵兆時,如體溫升高、皮膚乾熱變紅、心跳加速,嚴重者會出現無法流汗、頭痛、頭暈、噁心、嘔吐,甚至神智混亂、抽筋、昏迷等症狀,務必迅速離開高溫的環境、設法降低體溫(如鬆脫衣物、用水擦拭身體或搧風等)、提供加少許鹽的冷開水或稀釋的電解質飲料,並以最快的速度就醫。


※文章內容截錄至媽媽經 (純資訊分享,非商業用途)
   圖片來源:國健署(純資訊分享,非商業用途)

0 意見: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