惜福

珍惜每一位與我們有緣的顧客

未來之寶

孩子是我們最珍貴的未來之寶

專業

在專業上我們持續不斷的精進

和樂

努力照顧讓大家享有和樂的生活

照護

為您與家人的健康我們全力以赴

顯示具有 預防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顯示具有 預防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2019年3月11日 星期一

麻疹潛伏期長達2週 防疫不可少

圖片來源:uho優活健康網(純資訊分享,非商業用途)

多年前一名病人咳嗽、高燒不適,身體皮膚疹子,疑是麻疹入住。於今年年前期間麻疹疫情再度躍起,據衛生福利部疾病管制署宣布108年在台新增3名麻疹確診病例,其中2名由國外疫區返台過年,另1名則是接觸過麻疹個案後感染,而3名感染者分別搭乘過大眾交通工具或出入公共場所,疾病管制局又開始大力宣導防範方式,讓民眾認識麻疹與建立危機意識。


麻疹潛伏期長達2週 發病時症狀似感冒

部立桃園醫院護理師康瓊元表示,麻疹傳染方式主要經由空氣或飛沫傳播,其次為接觸感染者呼吸道分泌物而導致感染。麻疹潛伏期長達2週,開始發病時會出現類似感冒的症狀,如發高燒、流鼻水、咳嗽,開始出疹的前、後4天傳染力最高。

出疹前1至2 天,口腔的黏膜會出現不規則的紅色斑點,斑點的中間伴隨小白斑,稱為柯氏斑點,當出現柯氏斑點後仍會繼續發燒,之後臉部會出現紅斑丘疹,由上而下蔓延到頸、上肢、軀幹和下肢,約3至4天後發燒與丘疹會逐漸開始消退,皮膚則會伴隨脫皮與褐色沉著。


麻疹傳染力強 防護不可輕忽

康瓊元護理師提醒民眾,麻疹傳染力強,若出入公共場所應配戴口罩、加強洗手。避免帶未滿1歲或未接種疫苗的幼兒,前往高風險國家旅遊如越南、菲律賓等麻疹流行地區旅遊。


如出現類似麻疹症狀,應先進行自我隔離與配帶口罩,儘快電話通知當地相關衛生所、衛生局或醫療院所,安排防護動線、物資與設備,盡速安排就醫治療。若需前往流行地區,可先至醫院評估是否須接種疫苗,保障自己與全民的健康。

※文章內容與圖片皆截錄至uho優活健康網(純資訊分享,非商業用途)


【豐原美日藥局】關心您的健康!

★美日資訊台★
◎美日藥局
地址:台中市豐原區三民路188號
電話: 04-2522-8490

◎心美日藥局
地址:台中市豐原區中山路359號
電話: 04-2526-0703

2019年3月1日 星期五

走路目標數可以預防哪些疾病呢!?

日本東京都健康長壽醫療中心,追蹤群馬縣中之條町5000位長輩為對象,經過15年的追蹤調查運動量與20種疾病發病率的關係,發現每日走路並進行中強度運動,能提升全身的血液循環,活躍NK細胞和海馬的神經細胞,對於憂鬱症、失智症、高血壓、心臟病等等,均能有效改善。
 
圖片來源:Heho生活(純資訊分享,非商業用途)
 
 
 
走路可以預防以下這些疾病:

1. 憂鬱症:

目標步數:走4000步

其中有約5分鐘以上需快走
 

2. 心臟病、腦中風、失智症:

目標步數:走5000步

其中有約7.5分鐘需快走

☆可增加腦內的血流量,活化海馬的神經細胞。
 

3. 肺癌、大腸癌、乳癌、子宮內膜癌、骨質疏鬆、動脈硬化:

目標步數:走7000步

其中有約15分鐘需快走

☆能促進自然殺手細胞(NK細胞)活躍,打擊已形成的癌細胞,防止癌症擴大。
 

4. 糖尿病、高血壓、高脂血症:

目標步數:走8000步

其中有約20分鐘需快走

☆可讓血液流入肌肉的微血管中,促進全身的血液循環,有效改善高血壓症狀。




※文章內容與圖片皆截錄至Heho生活(純資訊分享,非商業用途)


【豐原美日藥局】關心您的睡眠健康!

★美日資訊台★
◎美日藥局
地址:台中市豐原區三民路188號
電話: 04-2522-8490

◎心美日藥局
地址:台中市豐原區中山路359號
電話: 04-2526-0703

2018年11月2日 星期五

深蹲怕傷膝蓋?復健醫師用慢速深蹲養肌健膝蓋

片來源:早安健康(純資訊分享,非商業用途)

膝蓋卡卡、疼痛不舒服、難以活動,只好多多「休息」,希望讓他自行痊癒?小心腿部肌肉久未使用而持續衰退,導致身體失衡,又再引起其他部位疼痛,造成惡性循環!日本復健科醫師教一招「超慢速蹲」,幫助鍛鍊腿部肌肉,就連行動不便者、膝蓋痛的人也能做! 

日本原宿Rehabilitation醫院名譽院長、復健醫學專家林泰史表示,他從事復健醫療50餘年,患者數超過10萬人,根據他長年的診療經驗,他認為老化是從腳開始,腳部也是得知全身健康的一個指標。 

身體衰退從腳開始,鍛鍊腿肌防老化 
林泰史表示,擁有粗壯大腿、大腿前方「股四頭肌」發達的人,往往能夠更健康、更長壽,因為這部位的肌肉能夠幫助維繫身體平衡,並在站、坐、走路等日常生活動作中扮演關鍵角色。相對地,股四頭肌衰弱會使膝蓋難以彎曲,導致走路變慢、膝蓋痛、容易疲勞等問題,更是高齡者容易跌倒、長年臥床不起的主要原因之一。 

日本脊骨神經醫學專家檜垣曉子也表示,股四頭肌的運作正常與否,不但是膝蓋安定性良好的關鍵,甚至有些腰痛也是因為股四頭肌衰弱所引起。而鍛鍊、刺激股四頭肌,可望使肌肉恢復原有功能、穩定膝蓋,使身體平衡恢復良好狀態,有助改善、防止膝蓋疼痛惡化。 

而且,股四頭肌衰弱所帶來的影響不只有行動不便,林泰史強調,不少研究指出,腳部和腦部有非常深的聯繫,一旦腳部的機能衰退、肌力不足,大腦功能也可能跟著降低。相反地,如果能增加腳部機能、肌力,就可以改善血液流動,連帶增加腦部血流量,有助活化腦部。

但是,對於骨折、腦中風、接受過人工關節置換手術的人,有行動上的困難的患者們來說,鍛鍊股四頭肌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因此,林泰史推薦一招「超慢速深蹲」,幫助年長者、行動不便者痊癒出院後,在家也能自行鍛鍊股四頭肌,避免肌肉久未鍛鍊而衰退。而現年已經78歲的林泰史,其實自己也每天都會在通勤等公車時進行這個運動,因此更推薦給想要在家自己鍛鍊肌力的人! 

超慢速蹲這樣做鍛鍊股四頭肌,保持身體健康 

做法 
1.扶著牆壁或是椅子,雙腳與肩同寬,身體打直,一邊吐氣,一邊將重心放在腳跟、用3秒的時間慢慢下蹲。
片來源:早安健康(純資訊分享,非商業用途)

2.膝蓋略微彎曲,大腿和椅子地面水平呈30~40度左右,保持5秒,並注意膝蓋不要超出腳尖。
片來源:早安健康(純資訊分享,非商業用途)

一邊吐氣,一邊用2秒的時間慢慢恢復站立狀態。
※若有關節問題,請徵求專業醫師意見再進行。

※文章內容與圖片皆截錄至 早安健康/張承宇報導 (純資訊分享,非商業用途)

2018年8月17日 星期五

30歲後骨質每年流失1%,每天做這1分鐘骨質提升4%

片來源:早安健康(純資訊分享,非商業用途)

我們都知道家中的長輩摔不得,只要一摔倒很容易就會造成骨折的情況,那麼為什麼長輩這麼容易骨折呢?這是因為人的骨頭會隨著年紀流失骨質,造成所謂的骨質疏鬆。根據中華民國骨質疏鬆症學會指出,台灣的骨折機率是全世界第七,高居全亞洲第一! 

台灣骨折機率高居亞洲第一 又以女性骨質流失嚴重 
而女性的骨質疏鬆問題又比男性更嚴重,大約從30歲以後開始,骨質就會以每年0.5%到1%的程度流失,在女性更年期開始後流失的速度加劇,每年流失約為2至3%,許多婦人邁入老年時,骨質已經失去了35%到50%。 

骨質流失除了會在不知不覺中就發生骨折的情況以外,腰部、背部會發生痠痛不適的情況,脊椎也會漸漸變彎形成駝背,身高也因骨質流失而有明顯的減少;呼吸系統也會因為骨頭質疏鬆、變形導致呼吸功能下降。 

一天平均運動一分鐘 骨質健康度多4% 
英國艾希特大學(University of Exeter)日前做了一份研究,這份研究以女性為研究對象,發現每天持續有強度運動60至120秒的女性,比起每天運動不滿60秒的女性,其骨質健康度高出4%之多,對比每年流失的量來說,4%是相當可觀的數字。 

什麼才算得上是有強度的運動呢?對於停經前的女性來說,跑步就是中等強度的運動,也等同於停經後女性慢跑的強度。但這樣一天跑一分鐘的研究是以平均值來計算,真正在運動時可以不必在意運動秒數,就算運動時數不長,只要堅持每天進行運動就能對骨頭的健康做出貢獻。 

為了預防老年時的骨質疏鬆,每天運動才是最好的辦法,就算運動的時間不長,日積月累的成果也是相當可觀的! 


※文章內容與圖片皆截錄至早安健康
   純資訊分享,非商業用途

2018年4月3日 星期二

清明假期踏青 慎防恙蟲叮咬致高燒

照片來源:優活健康網

今年清明節適逢連續假期,民眾掃墓祭祖、赴郊外踏青、露營或從事登山活動,容易接觸到恙蟲孳生的草叢環境,增加感染恙蟲病的風險。

穿著淺色衣褲 皮膚裸露處噴防蚊藥劑
疾病管制署提醒,於掃墓或野外活動時,應做好防護措施。可穿著淺色長袖衣褲、手套及長靴等保護性衣物,皮膚裸露處塗抹經衛福部核可的防蚊藥劑(蚊蟲忌避劑),並於離開草叢後儘快沐浴及換洗全部衣物,避免被恙蟎附著叮咬而感染恙蟲病。

依據疾管署疫情監測資料顯示,今年截至3月25日,國內共計67例恙蟲病確定病例,感染地以台東縣(20例)最多,其次為花蓮縣(15例)。臺灣全年皆有恙蟲病病例發生,於每年4至5月開始增加,6至7月為高峰期。2015至2017年統計資料中,全國各縣市均有恙蟲病病例報告,以澎湖縣、臺東縣、花蓮縣、金門縣較多。

叮咬處出現焦痂、持續性高燒 是恙蟲病徵兆
恙蟲病是由帶有立克次體的恙蟎叮咬而傳染,恙蟎會停留於草叢中,伺機攀附到經過的人類或動物身上。恙蟲病的潛伏期約9至12天,患者會持續性高燒、頭痛、淋巴結腫大等,約發燒一週後皮膚出現紅色斑狀丘疹,恙蟎叮咬處通常會出現焦痂,是恙蟲病的重要特徵。

疾管署呼籲,民眾如有出現疑似恙蟲病症狀,應儘速就醫並告知醫師相關活動史,或有無出入草叢等暴露史,提供醫師臨床診斷參考。相關資訊可至疾管署全球資訊網https://www.cdc.gov.tw或撥打免付費防疫專線1922洽詢。

※文章內容與照片皆截錄至優活健康網
   純資訊分享,非商業用途

2018年2月16日 星期五

便秘小腹凸恐是腸下垂!醫:這姿勢10秒整腸排毒

照片來源:早安健康

明明沒有吃太多容易產氣的食物,肚子卻總是脹脹的很不舒服?常常有便秘問題,小腹微微凸出?小心可能是腸下垂!平常少運動、缺乏鍛鍊,腹部肌肉力量越來越不夠,腸子就容易下垂,糞便、氣體積在腸子裡,就可能導致便祕與脹氣,小腹越來越明顯。1天2次10秒微倒立,就可以預防與改善腸下垂,解決便祕、脹氣、小腹凸凸的困擾! 

缺乏運動、老化導致腸下垂,出現便祕、脹氣、小腹凸 
日本金子醫院副院長金子實里表示,腸下垂是指大腸從原本該在的位置掉下去,缺乏運動鍛鍊或是隨著年齡老化,腹肌的強度就會下降,大腸受到重力影響就會往下掉。大腸的長度約1.5~2公尺,可細分為盲腸、升結腸、橫結腸、降結腸和乙狀結腸,而腸繫膜是包覆在腸道外面的膜,如同腸子的避震器,懸掛與固定住腸子。 

橫結腸和乙狀結腸被腸繫膜懸掛在腹部裡,在這種身體構造之下,位於腹腔上方的橫結腸本來就很容易垂下來。能從大腸外側給予支撐的是腹肌,然而女生的肌力普遍比較弱,一旦腹肌無力就比較容易出現腸下垂,導致糞便、氣體等內容物滯留在下垂的部位裡,引起便祕、脹氣,小腹變得凸出。 

鍛鍊腹肌、骨盆底肌活化腸蠕動,微倒立運動改善腸下垂 
日本新宿大腸診所後藤利夫院長表示,腸子下垂的部位裡會囤積糞便,即使吃了解便祕的藥物也得不到成效。如果能透過適度的運動給予腹部肌肉刺激,不只是鍛鍊到腹肌,也能影響到腸子本身,當腹肌變強,下垂的腸子就能被往上拉回原位,活化腸子蠕動,就能改善便祕。 

想要預防與改善腸下垂,金子實里醫師建議訓練腹部肌肉和骨盆底肌,10秒微倒立可以讓下垂的腸子回到原本的位置,並且能刺激腸子,讓糞便和體內的氣體更容易排出,避免便秘、脹氣、小腹凸出。微倒立可以藉助牆壁來抬高腳,不用做到只用兩手支撐身體的高難度倒立,這個動作也可以消除下半身血液和淋巴的停滯,改善身體冰冷與水腫。 

《10秒微倒立這樣做》 

早晚各1次,一天共2次,也可以在感覺便祕、腹脹的時候進行,但是飯後的2小時內請不要做。 
圖片來源:早安健康

1.初階:仰躺,雙腳伸直,手臂自然放在身體兩側,雙腳膝蓋彎曲,慢慢抬起臀部維持10秒,再慢慢放下。臀部抬起、放下的動作重複5次。 

圖片來源:早安健康

2.進階:在牆壁的前面仰躺,雙腳慢慢抬高放到牆壁上,雙手手肘彎曲,用手撐著腰,腰部與腹部使力,讓兩腳筆直地斜放在牆上,維持10秒。 

※如果有腰痛等疼痛症狀出現,請立刻停止不要勉強。 


※文章內容與照/圖片皆截錄至早安健康
   純資訊分享,非商業用途

2017年9月5日 星期二

腸病毒:開學疫情升溫!醫師教你DIY消毒水遠離威脅


圖片來源:早安健康


8月底適逢中小學生開學,腸病毒疫情進入高峰期!衛福部疾管署表示,隨著學校開學,學童間密切互動恐助長腸病毒傳播,預估還有另波高峰,呼籲家長不可掉以輕心。 

依據疾管署監測資料顯示,8月20日至8月26日全國腸病毒門急診就診達13,153人次,近期每週疫情呈現小幅度上升。8月底新增1例克沙奇B3型腸病毒併發重症確定病例,為中部5歲女童,8月中旬出現心肌炎合併發燒、手足口症及口腔白點等症狀,所幸經及時就醫治療,個案目前已康復出院。



什麼是腸病毒? 
腸病毒感染為幼兒常見的疾病,腸病毒指的是一群病毒,包含小兒麻痺病毒、克沙奇病毒、伊科病毒及腸病毒等種類,每一個種類還可分為多種型別,總共有數十種以上。目前小兒麻痺病毒已經在台灣根除,腸病毒病人都是感染其他腸病毒造成,其中以感染腸病毒71型最容易導致嚴重的併發症。

台灣氣候溫暖潮濕,適合腸病毒生存,以4到9月夏季、初秋為主要流行期,但其實全年都有腸病毒感染個案,冬天也有腸病毒病例,只是比較少而已。



腸病毒傳染途徑 
根據衛服部疾管署資料,腸病毒的傳染性極強,主要經由腸胃道(糞—口、水或食物污染)或呼吸道(飛沫、咳嗽或打噴嚏)傳染,也可經由接觸病患皮膚上的水泡及分泌物而傳染。

家中嬰幼兒常因父母或照顧者從戶外環境或公共場所將病毒帶回家中,經由接觸或飛沫而感染,也可能經由接觸無症狀帶病毒家長的口鼻分泌物,或吃進被含有病毒之糞便所污染的食物而受傳染,幼兒喜歡咬弄的帶毛玩具,容易殘留或吃進含有腸病毒的口水,也是傳染媒介之一。

腸病毒的傳染力極強,但可透過簡單的衛生保健動作,有效降低感染的機會。腸病毒的預防方法如下:
1、勤洗手,養成良好的個人衛生習慣。
2、均衡飲食、適度運動及充足睡眠,以提昇免疫力。
3、生病時,應儘速就醫,請假在家多休息。
4、注意居家及校園等環境的衛生清潔及通風。
5、流行期間,避免出入人潮擁擠,空氣不流通的公共場所。
6、儘量不要與疑似病患接觸,尤其是孕婦、新生兒及幼童。
7、新生兒可多餵食母乳,以提高抵抗力。
8、兒童玩具(尤其是帶毛玩具)經常清洗、消毒。 
9、幼童之照顧者或接觸者應特別注意個人衛生,家長回家後應洗手、更衣後(沐浴尤佳)再接觸家中幼童。
10、於腸病毒流行期間進出擁擠的公共場所,應戴口罩並勤洗手保持衛生,可降低感染機會;已有症狀者可避免傳染他人。



腸病毒症狀 
潛伏期:約3~10天
症狀:1、反覆發燒3~5天
2、嘴巴潰瘍、疼痛
3、手腳長紅色疹子

一般孩童如果得到腸病毒,約在一個星期左右就會痊癒,常見的表現為發燒及一般感冒症狀,有些病患還會出現手足口病、疱疹性咽峽炎等。

*手足口病:特徵為發燒及身體出現小水泡,主要分布於口腔黏膜及舌頭,其次為軟顎、牙齦和嘴唇,四肢則是手掌及腳掌、手指及腳趾。常因口腔潰瘍而無法進食。

*疱疹性咽峽炎:特徵為突發性發燒、嘔吐及咽峽部出現小水泡或潰瘍。病例多數症狀輕微無併發症,少數併發無菌性腦膜炎。



何謂腸病毒重症? 
人們擔心腸病毒感染的主要原因是萬一轉變為「腸病毒重症」,寶寶會有生命危險。腸病毒重症簡單來說就是腸病毒感染後引起的嚴重疾病,像是腦炎、腦脊髓炎或心肌炎,年紀越小的孩子越容易發展成重症。

依據臺灣地區歷年監測資料顯示,5歲以下嬰幼兒為為併發重症及死亡之高危險群體,重症致死率約在3.8%至25.7%之間,而引發重症的病毒型以腸病毒71型為主,克沙奇病毒居次。

嬰幼兒如經醫師診斷感染腸病毒時,應在家休息並避免與其他幼兒接觸,以降低交叉感染的機會。嬰幼兒一旦出現嗜睡、意識不清、活力不佳、手腳無力、肌抽躍(無故驚嚇或突然間全身肌肉收縮)、持續嘔吐與呼吸急促或心跳加快等重症前兆病徵,請儘速送往醫院接受治療。

如何有效預防腸病毒? 
正確勤洗手是最有效的預防方法。腸病毒病人大多數可以在一週左右痊癒,痊癒後腸病毒還會持續經由糞便排出,所以要持續勤洗手,注意個人衛生。

在發病前幾天,喉嚨與糞便中就含有病毒,具有傳染性,一般而言,發病後的一週內傳染力最高。在家庭與學校中有很高的傳染率,人群聚集且空氣流通不良的場所容易發生傳染情形。嬰幼兒如經醫師診斷感染腸病毒時,應在家休息並避免與其他幼兒接觸,以降低交叉感染的機會。



5招正確洗手 
1、以乾淨、流動的水沖濕雙手 
若以水盆裝水洗手,可能會因多人重複使用而造成二度汙染。另外,水溫並不影響手上微生物的移除率,太燙的水反而可能造成手部不適,也浪費資源。 

2、用肥皂泡沫搓洗雙手,特別注意手背、手指間和指甲縫隙 
起泡和搓揉雙手時產生的摩擦,能夠移除手上的污垢、油脂或微生物。肥皂的介面活性劑能夠去除手上的髒污和微生物,且研究顯示人們使用肥皂洗手時會清潔得更徹底。另外,目前的研究顯示,額外添加抗菌物質的肥皂和一般肥皂的健康功效相差不多,因此一般人無需特別使用抗菌肥皂洗手。 

3、刷洗雙手至少20秒,唱兩次生日快樂歌的時間差不多 
最佳的洗手時間因人而異,例如外科醫生由於大量接觸病患,容易沾染或傳播病菌,因此需要比一般人更長的洗手時間。一般建議的洗手時間約15~30秒。由於微生物佈滿雙手,應特別注意指甲縫、手指間和手背的清潔。另外,台大醫院也以 「內外夾弓大立腕」的口訣,教大家正確洗手的步驟: 

內:手心搓20下 
外:手背搓20下 
夾:手心向內,手指交錯夾著搓20下 
弓:手指弓起來,用手心搓指背20下。 
大:大拇指與虎口搓20下。 
立:手指立起,指尖在手心上搓20下。 
腕:手腕搓20下 

4、用清水沖洗雙手 
用流動的清水徹底沖洗雙手,除了沖掉汙垢和病菌之外,也要將肥皂泡沫沖乾淨,避免殘留的肥皂造成皮膚不適。雖然有些建議指出應用乾淨的紙巾關閉水龍頭,但並沒有研究顯示這樣對健康比較好,反而會造成水和紙的浪費,因此使用清水沖洗水龍頭即可。 

5、用乾淨的毛巾或風乾機擦乾雙手 
潮濕的雙手更容易有細菌繁殖,也更容易造成病菌傳播。研究建議使用乾淨的毛巾或風乾機弄乾雙手。




居家消毒小撇步 
許多人平時慣用酒精消毒、殺菌,以為對抗腸病毒同樣有效,但病毒特性是對酸及許多化學藥物具抵抗力,因此酒精和乾洗手,是無法消滅病毒的活性;反倒是大量清水沖洗才可遠離腸病毒;如果需要洗去油污則可使用一點肥皂。

DIY自製消毒藥水
1、一般消毒(500ppm):0.5湯匙漂白水加1公升白開水
2、已確診消毒(1000ppm):1湯匙漂白水加1公升白開水

註:
1、巿售家庭用漂白水(濃度一般在5到6%)
2、1湯匙(一般喝湯用的湯匙,約3至5cc)

可用消毒藥水擦拭環境及幼童玩具。另外,門把、電梯按鈕、電腦鍵盤等都是病菌容易殘留的地方,接觸過記得洗手也要定期清潔消毒。 
 


新聞說漂白水消毒不好? 
在消毒過程中要注意將孩童帶離現場,消毒停留15~30分鐘後再以清水擦拭,並保持環境通風。此外,過敏體質者要注意,對「氯」(Chlorine,Cl)可能會有過敏反應,通風時間要更久。


資料來源: 衛生福利部疾病管制署
※文章內容與圖片皆截錄至早安健康
   純資訊分享,非商業用途

2017年7月16日 星期日

夏日炎炎 喝粥消暑補脾胃

沒胃口,來碗綠豆粥、蓮子粥、荷葉粥,暑氣全消。
 照片來源:健康醫療網

如果你沒胃口,又吃不下,不妨試試喝粥!如果腸胃道發炎,或是有消化性潰瘍時,除了服藥治療之外,也可喝碗粥,對於腸胃道黏膜修復,也有幫助。原來喝粥有利於腸胃道,還可以調脾胃,尤其是炎炎暑夏,熱得不得了,很多人會因此沒有胃口,這時來一碗綠豆粥、蓮子粥、荷葉粥,更是能消暑氣。

生病喝粥  可調理腸胃
現代人多西式飲食,早上吃稀飯配雞蛋和花生米的人已很少見,多是吃漢堡、三明治,甚至很多人是吃早午餐,吃盤鐵板麵的人也常見,喝粥似乎已成為生病時才會出現的畫面。為恭醫院中醫部主任杜旻峯表示,生病時喝粥可調理腸胃,尤其是生病時元氣不好,吃粥最有利於消化吸收。

缺食慾體重降 脾胃虛
杜旻峯主任指出,門診中有一名60多歲退休男子,因為家裡經濟壓力而再展開事業第二春,但是卻因為年紀漸長,體能已下降,身體負擔大,經年累月,造成精神不佳,容易出現困倦,而且還沒有食慾、吃不下,使得體重急速下降。

飲用四君子湯 補元氣
經診斷後發現男子的脾胃功能已經虛弱,不但吃不下,還吃什麼拉什麼,無法吸收食物的營養,導致惡性循環。杜旻峯主任除了讓男子飲用以黨參、茯苓、白朮、甘草等藥材熬煮的四君子湯,補脾胃與補元氣,並建議他平常喝粥來調養脾胃,治療一段時間後,腸胃功能變好,體重增加,元氣也恢復。

喝粥 修復腸胃道黏膜
杜旻峯主任進一步指出,以前因為物質缺乏,腸胃發炎時,通常會將洗米水留下,滾沸後,在吃藥時會加入,藉此調理脾胃,如果家中經濟狀況較好,可以用米飯熬煮成粥,通常會熬煮得糊一點,對於有消化性潰瘍病人,有修復腸胃道黏膜作用。


※文章內容與照片皆截錄至健康醫療網
   純資訊分享,非商業用途

2017年7月10日 星期一

小暑清熱解毒就吃這5樣,更別忘了喝這杯趕濕邪!

照片來源:早安健康

7月6-8日「小暑」。進入小暑天氣開始炎熱,除了時有熱浪襲人之外,也時有暴風驟雨。此時期的雨量充沛,各地的農作物也都已進入成長的黃金期。此時節人們食慾開始減退,因此飲食建議以清熱消暑、清淡芳香來刺激食慾、幫助消化。 

小暑養生喝薑茶,輕拍雙腿促循環 
此季節氣侯炎熱,大家進出冷氣房、吃冰冷食物的機會增加,因此建議可以於飲食中加入辛香料、午後喝杯黑糖薑茶等等來替身體化解寒氣。體內經絡陽熱氣於此時節也開始變得旺盛。別因熱而心火直冒,輕拍雙腿,促進血液循環,想像火熱掌心,將體內寒濕邪氣趕走,讓手腳不再冷冰冰。 

時令養生食材推薦 
1、豆芽菜:清暑熱,通經解諸毒。 
2、空心菜:解毒利尿,清熱涼血。 
3、小白菜:解熱除煩,通利腸胃。 
4、小黃瓜:清熱解毒,利水消腫。 
5、大陸妹:清肝利膽,消脂減肥。 

時令推薦食譜 
蒜炒空心菜 
準備材料:空心菜約半把(依食用人數調整)、油少許、小粒蒜頭約2粒、米酒約一平匙、水、調味品(鹽、糖等等) 
作法: 
1、在熱鍋裡加少許油,將切片或切塊的蒜頭放入稍微翻炒爆香。 
2、放入切段備起的空心菜,並加上少許水翻炒。 
3、同時可加上約一平匙的米酒拌炒可提香保鮮綠。 
4、最後起鍋前依個人口味加入調味品(鹽、糖等等)即完成。 
(小提醒:米酒、蒜頭都可依照個人喜好調整。喜歡吃辣的人可以在步驟2將少許辣椒跟空心菜一起下鍋翻炒。) 

開胃涼拌小黃瓜 
準備材料:小黃瓜約5-6條、鹽巴約一中匙、蒜末、辣椒少許、白醋、糖、香油、(黑醋、味醂)。 
作法: 
1、將洗好的小黃瓜稍微拍碎後切段放入鍋中。 
2、加入約一中匙的鹽,稍微翻動讓鹽均勻拌入小黃瓜。 
3.、上述動作完成後約放置1小時(使小黃瓜出水能更脆更易入味) 
4、將小黃瓜出的水倒掉,加入蒜末、辣椒、糖、白醋、香油(黑醋、味醂少許)。 
5、將小黃瓜與調味品拌均勻後,放入冰箱冰涼,即完成。 
(小提醒:基本口味為蒜末、辣椒、糖、白醋和香油,後述黑醋、味醂皆為提香甜調味品,可依個人喜好加入。) 

※文章內容與照片皆截錄至早安健康
   純資訊分享,非商業用途

2017年6月12日 星期一

預防中暑熱傷害 你不可不知道的 3要訣保命

                                   每小時應補充2至4杯白開水,可預防熱傷害。
照片來源:健康醫療網

炎炎夏日,全台氣溫平均30度以上,6月迄今,已有83人次因熱傷害就醫。國健署公布預防熱傷害3要訣,包括保持涼爽、補充水分、提高警覺,建議幼童、長者、慢性病患、服用藥物者、戶外工作者、運動員、密閉空間工作者及過重者等高危險群,特別小心留意。

保持涼爽怎麼做?
國健署社區健康組組長林莉茹表示,儘可能待在室內涼爽、通風或有空調的地方;若家中沒有空調,室內可加裝遮光窗簾,關掉非必要的燈和電器設備,建議穿著輕便、淺色、寬鬆、透氣的衣服,高溫時至有空調設備的公共場所避暑。

每小時補充2~4杯白開水
林莉茹組長強調,每天至少飲用2000cc白開水,戶外工作者或運動者建議每小時補充2至4杯(1杯約240cc)白開水,並避免喝太過冰冷的水,以及避免喝含酒精及大量糖分的飲料,以免身體流失更多水分。若醫囑限制少量喝水者,可詢問醫師天氣酷熱時,應喝多少量為宜。

這4小時避免外出
林莉茹組長提醒,戶外工作者、運動員或密閉空間工作者,應隨時留意自己及身邊同事的身體狀況,適當休息並補充水分,嬰幼童及長者應避免於上午10時至下午2時外出;若必須外出,建議行走於陰涼處,並塗抹防曬霜、戴寬邊帽以及太陽眼鏡。

※文章內容與照片皆截錄至健康醫療網
   純資訊分享,非商業用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