惜福

珍惜每一位與我們有緣的顧客

未來之寶

孩子是我們最珍貴的未來之寶

專業

在專業上我們持續不斷的精進

和樂

努力照顧讓大家享有和樂的生活

照護

為您與家人的健康我們全力以赴

2018年8月31日 星期五

【瘀傷基礎照護】什麼是瘀青?為什麼我比較容易瘀青呢?

2018年8月28日 星期二

慎防登革熱 藥師:防蚊液有兩種

片來源:健康醫療網(純資訊分享,非商業用途)

每年7到9月是登革熱好發的季節,加上連日豪雨,更加促使登革熱疫情雪上加霜!藥師公會全聯會表示,避免登革熱疫情蔓延,民眾除可洽疾管署、各地衛生局外,也可至鄰近社區藥局,讓藥師協助,全國社區藥師將提供防疫衛教應注意事項;而除了要「巡、倒、清、刷」避免病媒蚊孳生,也可使用防蚊液來預防登革熱。

登革熱疫情蔓延 「巡、倒、清、刷」避免病媒蚊孳生
各縣市藥師公會從南到北陸續動起來,協助預防登革熱疫情的蔓延。藥師公會全聯會發言人張文靜表示,大雨後後除了主動落實「巡、倒、清、刷」,巡視家戶積水容器,將積水倒掉,不要的容器予以清除,留下的器物也要刷洗以去除斑蚊蟲卵,並妥善收拾或予以倒置,避免病媒蚊孳生,也可藉由使用防蚊液來驅蚊。

預防登革熱 防蚊液分「環境用藥」和「藥品」 
張文靜指出,相關驅蚊藥分為「環境用藥」、「藥品」兩大類,環境用藥防蚊液,大多不可直接噴灑皮膚, 防蚊液只能噴灑於四周環境及紗窗紗門上,而在戶外登山、露營時,則可噴灑於帳篷上,產品標示為「環署衛製」或「環署衛輸」;至於可直接用於人體皮膚的防蚊液,係屬於藥品(指示藥或成藥),產品標示為「衛署藥製」、「衛署藥輸」或「內衛成製」,核准適應症為「驅除蚊、蒼蠅、蚤、蝨、水蛭等害蟲叮咬」。

傳染病防治人人有責 全面防疫滴水不漏
藥師公會全聯會表示,民眾一旦出現發燒、頭痛、後眼窩痛、肌肉關節痛、出疹等疑似症狀,可以先到社區藥局諮詢或至疾管署「預防登革熱專區」查詢登革熱NS1快篩院所等資訊後就近就醫。

傳染病防治人人有責,藥師公會全聯會並呼籲社區藥師協助每位購買解熱鎮痛成藥、感冒成藥,或自境外移入者,能多一句問候及主動關心,讓全面防疫做到滴水不漏。


※文章內容與圖片皆截錄至健康醫療網
   純資訊分享,非商業用途

2018年8月26日 星期日

小小藥師體驗營,認識藥品、體驗美日藥師的工作!

2018年8月24日 星期五

髖關節靈活運動,改善髖關節的靈活度!

明明正值壯年,卻覺得步履蹣跚、走路卡卡的嗎?雲門教室研發長謝明霏表示,現代人往往習慣久坐、少運動,就可能是關節卡卡、活動力大不如前!其實只要運用空檔多練習髖關節轉動運動,就能達到顯著的改善效果喔!

片來源:健談網/漫漫健康(純資訊分享,非商業用途)

有些人走起路來步履蹣跚,看起來「卡卡」的,正是因為髖關節逐漸僵硬,全身就像被鎖住了,動彈不得。謝明霏研發長表示,走路是一門學問,用不當的姿勢走路,便沒有辦法活動到髖關節;若想走起路來精神抖擻、搖曳生姿,多練習髖關節轉動的運動,將會有非常明顯的幫助!

其實我們身體有許多大關節,如肩、頸、腳踝等,這些部位都經常使用故能保持靈活,唯獨髖關節卻常被忽略,尤其習慣久坐、少動的上班族更是如此。快快一起來轉動髖關節,常保行動力!

髖關節運動預備起:
1. 保持仰躺的姿勢,雙手手肘、手掌撐地,身體自然抬起,一腳打直、一腳彎曲撐地。

2. 深吸一口氣後,利用腰部的力量將原本平放在地的腿部抬離地面,並慢慢吐氣。

3. 以腳尖帶動大腿畫圓般轉動十次。右腳做完八到十次,再換抬左腳畫圈八到十次。


謝明霏研發長表示,這個伸展操可以說躺著就能做,一有空檔就能進行!謝明霏也提醒,第三步驟轉動腿部時,不只是單純轉動腳尖而已,也要意識到是從大腿的根部轉動,讓身體感覺髖關節的活動、慢慢地轉,以改善髖關節的靈活度喔!


※文章內容與圖片皆截錄至健談(專家諮詢:雲門教室研發長 謝明霏)
   純資訊分享,非商業用途

2018年8月23日 星期四

【防蚊止癢】夏日防蚊大作戰,正確止癢不能少!

2018年8月21日 星期二

夏日炎炎正好眠?真的嗎?

最近氣溫不斷飆高,動不動就是滿身大汗!俗話說「夏日炎炎正好眠」,天熱真的會讓人頭昏昏,但是真的有比較好睡嗎?新光醫院睡眠中心李偉康臨床心理師表示,其實這是一個常見迷思,實際上,當溫度較低時反而會提升睡意,這也是為什麼夏天睡覺時開點風扇、冷氣,維持舒適的環境溫度,反而有助於一夜好眠喔!

片來源:健談網/漫漫健康(純資訊分享,非商業用途)

環境溫度對睡眠舒適度呈現正相關,李偉康臨床心理師表示,其實每個人體內都好比有一隻溫度計,只是各人對於舒服的體溫設定點不同,有些人喜歡待在偏涼的環境中,有些人則比較耐熱,但都會有一個自己覺得舒服的溫度。當環境溫度較低時,體溫也會稍稍下降,讓身體感覺比較舒服、放鬆,也比較容易感覺到有睡意。

然而,在環境溫度過高或過低時,會讓體溫不易維持在個人覺得舒適的區間中,因此在太熱(炎夏)或太冷(寒冬)的環境中,睡眠品質就容易受到溫度變化的影響。所以,冬天躲在棉被中睡覺,特別容易感到睡得好舒服,而在現在的盛夏高溫中,睡覺時建議可運用風扇、冷氣,讓房間維持在涼爽的溫度下,就有助達成一夜好眠唷!

睡眠相關問題,建議諮詢「精神科、身心科、睡眠中心」


※文章內容與圖片皆截錄至健談(專家諮詢:新光醫院睡眠中心 李偉康臨床心理師)
   純資訊分享,非商業用途

2018年8月17日 星期五

30歲後骨質每年流失1%,每天做這1分鐘骨質提升4%

片來源:早安健康(純資訊分享,非商業用途)

我們都知道家中的長輩摔不得,只要一摔倒很容易就會造成骨折的情況,那麼為什麼長輩這麼容易骨折呢?這是因為人的骨頭會隨著年紀流失骨質,造成所謂的骨質疏鬆。根據中華民國骨質疏鬆症學會指出,台灣的骨折機率是全世界第七,高居全亞洲第一! 

台灣骨折機率高居亞洲第一 又以女性骨質流失嚴重 
而女性的骨質疏鬆問題又比男性更嚴重,大約從30歲以後開始,骨質就會以每年0.5%到1%的程度流失,在女性更年期開始後流失的速度加劇,每年流失約為2至3%,許多婦人邁入老年時,骨質已經失去了35%到50%。 

骨質流失除了會在不知不覺中就發生骨折的情況以外,腰部、背部會發生痠痛不適的情況,脊椎也會漸漸變彎形成駝背,身高也因骨質流失而有明顯的減少;呼吸系統也會因為骨頭質疏鬆、變形導致呼吸功能下降。 

一天平均運動一分鐘 骨質健康度多4% 
英國艾希特大學(University of Exeter)日前做了一份研究,這份研究以女性為研究對象,發現每天持續有強度運動60至120秒的女性,比起每天運動不滿60秒的女性,其骨質健康度高出4%之多,對比每年流失的量來說,4%是相當可觀的數字。 

什麼才算得上是有強度的運動呢?對於停經前的女性來說,跑步就是中等強度的運動,也等同於停經後女性慢跑的強度。但這樣一天跑一分鐘的研究是以平均值來計算,真正在運動時可以不必在意運動秒數,就算運動時數不長,只要堅持每天進行運動就能對骨頭的健康做出貢獻。 

為了預防老年時的骨質疏鬆,每天運動才是最好的辦法,就算運動的時間不長,日積月累的成果也是相當可觀的! 


※文章內容與圖片皆截錄至早安健康
   純資訊分享,非商業用途

2018年8月14日 星期二

每5人就有1人失眠 老年人和青少年居多

片來源:健康醫療網(純資訊分享,非商業用途)

根據台灣睡眠醫學學會睡眠調查發現,國內每5人就有1人有失眠困擾,尤其老年人與青少族群,常常因「睡眠時相前移症」或「睡眠時相後移症」等情況,造成睡眠障礙,這些都屬於睡眠時相異常症範圍內;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精神醫學部暨失智共同照護中心醫師鄭晴表示,為了瞭解睡眠障礙成因,中國附醫結合精神醫學部、睡眠中心以及失智共同照護中心,透過跨科團隊力量,利用新科技診斷,讓患者在家就完成檢測。

失智又失眠 恐使症狀加劇
隨著年紀增長,睡眠週期也會跟著提前,出現睡眠時相前移症,當睡眠時間開始紊亂,睡眠效率也會跟著降低,尤其若發生在失智患者,症狀更會加劇;鄭晴醫師指出,根據統計,超過一半失智症患者有睡眠或覺醒週期障礙,失智症合併其他精神症狀,病癥也多樣化,像是日落症候群、路易氏體失智症的快速動眼期睡眠運動症或陣發性腿部運動症等症狀,恐長期造成病人困擾。

藥物相互作用 恐埋下失眠原因
因年長者較常使用鎮靜安眠藥,加上跌倒、呼吸抑制、藥物交互作用等影響,都可能埋下失眠的危險因子;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精神醫學部暨睡眠中心醫師鄭婉汝呼籲,其實不只老年人有睡眠障礙,包括青少年朋友,也可能因暑假期間日夜作息顛倒,造成睡眠問題,或有患者自幼就無法正常上學與固定時間睡覺,就屬於典型的非24小時睡醒障礙症。

戴腕動計連續兩週 有效監測睡眠狀況
另外,連輪班工作者占三分之一,也可能出現睡眠時異常症問題;鄭婉汝醫師呼籲,為避免被當成失眠症而服用過多鎮靜劑,目前院內也提供腕動計,不需再待在醫院過夜檢查,患者只要帶回家連續配戴兩週,就能有效監測睡眠情況,有助醫師鑑定睡眠障礙原因,對症下藥。

※文章內容與圖片皆截錄至健康醫療網
   純資訊分享,非商業用途

2018年8月10日 星期五

喝這杯打造抗暑體質!健走後喝效果更佳

片來源:早安健康(純資訊分享,非商業用途)

全台熱壞了!據衛福部統計,7月因熱傷害就醫人次共412人,尤其7月29日起連日高溫炎熱,連續3天共70人次受熱傷害,暑氣逼人,也讓中央氣象局針對8縣市罕見發布高溫預警! 

熱傷害定義包括中暑、熱暈厥、熱痙攣、中熱衰竭、暫時性熱疲勞、熱水腫等。其中,中暑在生活經驗中最頻繁發生。當體溫體溫升高、皮膚乾熱變紅、心跳加速、頭痛噁心,應迅速離開高溫環境,設法降低體溫,並盡快就醫。 

一般人認為樹蔭下可以乘涼防中暑,不過,長庚毒物實驗室團隊先前在已故醫師林杰樑臉書上提醒,天氣熱別在樹下乘涼,因為樹木在35℃以上高溫,釋出的芬多精是平常的10倍,而現在空污嚴重,一旦空氣中有一氧化氮和二氧化氮等空氣污染物,芬多精和樹木釋出的揮發有機物異戊二烯結合形成臭氧,將嚴重影響健康。 

究竟該如何預防中暑?日本信州大學醫學系教授能勢博在日本電視台節目「ソレダメ! 」(暫譯:那樣做NG!)中,指導如何從根本打造抗暑體質,增加耐熱力、預防中暑! 

天熱如何抗暑、預防中暑 
★待在有遮蔽物的蔭涼處,避免陽光直射。
喝運動飲料,或是補充水分同時攝取鹽分。
用濕毛巾幫助下顎、脖子、腋下等處散熱。
間歇健走提高肌肉量,增加體內含水量,預防脫水。

間歇健走打造抗暑體質,從根本預防中暑 
能勢博教授特別推薦,透過間歇健走,提高肌肉量,可以讓體內含水量大大增加,使我們變得不容易脫水、中暑,從身體增加對熱的耐受力。再搭配喝牛奶攝取蛋白質,同時補充糖分、蛋白質以及水分。 

日本健康管理師南惠子也表示,喝牛奶可以增加血液中的白蛋白,形成滲透壓,讓體內水分進入血管、血液量增加,更不容易脫水及中暑。而優格、冰淇淋等乳製品也有相似效果,但是熱量、糖分都高,當心容易造成肥胖。 

做法 
用自己最快的速度快走3分鐘,再慢走3分鐘,再快走3分鐘。依此類推,快慢走步交替進行,總共走30分鐘。走完後30分鐘內喝200ml牛奶。 

一天走30分鐘,一周做4天,並應選擇傍晚、晚上、清晨等溫度較低的時間訓練,千萬不要在太陽很大的時候做。

※文章內容與圖片皆截錄至早安健康
   純資訊分享,非商業用途

【正確護眼】聰明護眼大作戰, 怎麼補充葉黃素 更正確?

2018年8月7日 星期二

天熱汗流浹背 這樣做汗斑OUT

片來源:健康醫療網(純資訊分享,非商業用途)

太陽咬人狂流汗 皮屑芽孢菌一多汗斑易出現
進入夏季,太陽會咬人!從事體力活動,難免容易汗流浹背,不少人因此長出汗斑。中山醫學大學附設醫院皮膚科主治醫師賴柏如解釋,汗斑其實是皮屑芽孢菌的感染,當它過度增生時,汗斑就會出現。

濕熱環境皮膚成黴菌溫床 汗斑無害僅外觀影響
愛從事戶外運動,加上台灣夏日天氣悶熱容易流汗,充滿汗水的皮膚,是皮屑芽孢菌大量繁殖的最佳溫床。汗斑好發於上背及胸前,除了整體外觀改變,對身體並無明顯影響。賴柏如醫師表示,小範圍汗斑會以外用藥物的治療,但若範圍很大,就會搭配一些口服抗黴菌藥物,才能有較理想的治療效果。

汗斑不治難消失 趕走黴菌這樣做
汗斑若不治療,就很難恢復,除了乖乖接受治療,想辦法減少黴菌也會是抑制汗斑增生的好方法。醫師表示,流汗後,可以用濕毛巾擦去汗漬,再用乾毛巾吸乾水分,盡量保持乾燥。解決汗斑,想到海邊袒胸露背,無瑕肌膚就再也不是煩惱。

※文章內容與圖片皆截錄至健康醫療網
   純資訊分享,非商業用途

2018年8月3日 星期五

快樂夏出遊! 足踝扭傷這樣做

片來源:健康醫療網(純資訊分享,非商業用途)

到了歡樂的暑假時期,藍天白雲底下各種休閒活動如水邊游泳戲水、登山露營、球類競技,乃至於出國訪勝都讓人躍躍欲試,但在玩樂休閒時,一個不小心,因為地面不平或踩空扭到腳實在很令人掃興,這時應該怎麼辦呢?

足踝內外側受傷  影響行走和運動
臺北市立聯合醫院陽明院區復健科主治醫師符民意說,足踝內外側都有韌帶固定關節,但外側韌帶沒有內側韌帶強壯,所以常會因為足踝內翻而受傷,特別是前距腓韌帶(anterior tibiofibular ligament)。足踝扭傷若沒有及時正確處理,疏於照顧卻繼續遊玩,很容易造成病況加重,長期反覆扭傷,甚至會影響到日常生活行走和運動表現,更得不償失。

足踝扭傷分三級  嚴重可能骨折脫位
足踝扭傷可分成為三級,第一級扭傷是輕微紅腫及壓痛,但仍可行走,韌帶僅輕微創傷未撕裂;第二級扭傷是明顯的紅腫及壓痛,雖然仍可行走,但活動功能已經受限,此時部份韌帶已發生裂傷;第三級扭傷則是嚴重的紅腫痛而無法行走,韌帶可能已經發生嚴重裂傷。

符民意提醒,若是嚴重扭傷或懷疑骨折脫位,應遵照PRICE原則處理:protection(保固患處)/ rest(休息避免使用患處)/ ice(冰敷消炎、消腫、止痛)/ compression(壓迫包紮患處)/ elevation(抬高患處避免腫脹),並盡速就醫確認傷勢及後續治療。

輕微扭傷可冰敷  3小時關鍵期
若只是輕微扭傷,符民意建議,可在初期3小時休息冰敷後,參考MEAT原則處理
mobilization(在可忍受的疼痛度內輕微地活動關節,可以幫助消腫)
exercise(盡早在專業醫師指示進行關節韌帶強化訓練)
analgesics(使用非消炎性的止痛藥,避免影響患處自主修復)
treatment(詢求專業的檢查及治療)

依照此兩大原則,就可以即時有效率也有效果的初步處理腳踝扭傷的不適,更能盡早回歸正常的生活及娛樂活動。


※文章內容與圖片皆截錄至健康醫療網/記者林怡亭報導
   純資訊分享,非商業用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