惜福

珍惜每一位與我們有緣的顧客

未來之寶

孩子是我們最珍貴的未來之寶

專業

在專業上我們持續不斷的精進

和樂

努力照顧讓大家享有和樂的生活

照護

為您與家人的健康我們全力以赴

顯示具有 糖尿病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顯示具有 糖尿病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2018年11月6日 星期二

糖友照護不簡單 分齡控糖更健康

片來源:健康醫療網(純資訊分享,非商業用途)

依據國健署103-106年國民營養健康狀況變遷調查,臺灣18歲以上國人糖尿病盛行率為10.1% ,男性10.9%、女性9.4%。糖尿病類型分為第1型糖尿病(胰島細胞遭破壞)、第2型糖尿病(胰島素阻抗)、其他型糖尿病(妊娠型糖尿病)等;國民健康署表示,針對不同類型糖尿病患者照護,照護者常會面臨不同挑戰,家友支持並掌握照護重點,不僅疾病共存,還要共好,因為有好的照顧,才有好的生活品質。

分齡控糖、家友關懷 才能與糖尿病共好
有鑑於糖尿病與家庭有著緊密不可分的關係,今年聯合國世界糖尿病特別將主題訂為「The Family and Diabetes」,呼籲家庭應積極發揮在糖尿病防治,包括在自我管理及健康生活形態上扮演最大支持與教育作用,以家庭力量來維繫家人健康。

國民健康署王英偉署長表示,透過家庭與朋友的支持力量是翻轉糖尿病發生或惡化的機會,有家人貼身的關懷與提醒,與病人一起面對疾病及做好疾病照護。像是協助家人測血糖及記錄、一起吃飯、一起運動及檢查用藥情形等,以正向態度面對疾病,透過疾病照護除了給家庭關係加溫之外,因為糖尿病具有家族病史,所以在照顧長輩過程,也能提醒自己及早做好健康管理,預防疾病產生。

防治糖尿病 一起做到穩定控糖
對於糖尿病防治,政府提供了可近、可用的服務資源,與民眾一起防治糖尿病:

1.從小做起,守護小糖友健康:
國健署結合專家學者,及醫護專業團體共同發展的第1型糖尿病患者身心健康照護手冊,提供學校老師、家長及第一型糖尿病學童認識糖尿病的照護方法,幫助小病人了解糖尿病,不再自卑與害怕。

2.「糖尿病與我」提供成人型糖尿病照護全方位照護資訊:
舉凡血糖自我檢測、飲食、運動、體重控制、藥物等等,都收入在這本小小手冊中。

3.成人預防保健是提供早期發現最佳檢查:
國健署提供40歲以上民眾成人預防保健服務,檢查項目包括血糖以及評估健康風險因子,提醒體重過重、吸菸者之糖尿病高風險者,及早進行相關控制防範於未然。


4.糖尿病支持團體分享經驗互助與互愛:於全國360個鄉鎮區域,推動540家糖尿病支持團體,推動糖尿照護相關活動,藉由同儕照護歷程與經驗分享,一同互助友愛,讓糖尿病控糖達標。


※文章內容與圖片皆截錄至 健康醫療網/記者林怡亭報導(純資訊分享,非商業用途)

2018年7月6日 星期五

最適合糖尿病患者的運動!還能控三高防心臟病

片來源:早安健康(純資訊分享,非商業用途)

有氧運動最適合糖尿病患者 
對於糖尿病患者來說,運動有特別重要的意義。在制定了飲食計劃和糖尿病藥物治療計劃後,運動就成為實現有效控制糖尿病的一個關鍵部分。尤其是有氧運動,更有益於血糖的控制,可降低心血管疾病發生的相關危險因素,並有利於體重的控制。同時,對於高危人群,規律性的運動可預防2型糖尿病的發生。 

有氧運動的特點 
有氧代謝運動是指那些以增強人體吸入和輸送氧氣的能力、增強人體使用氧氣的能力、提高人體耐力為目的的運動,其特點是強度低、有節奏、不中斷、持續時間長,例如步行、慢跑、騎自行車、游泳、滑冰、踢毽子、打太極拳、爬山、跳繩等。 

片來源:早安健康(純資訊分享,非商業用途)

有氧運動牢記「1357」 
對於中老年人來說,其最佳運動方式為「中度有氧代謝運動」,應堅持「1357」原則。糖尿病患者以進行中、低強度的有氧運動為宜,運動時間控制在45分鐘之內。 
片來源:早安健康(純資訊分享,非商業用途)

哪些糖尿病患者不宜運動 
不宜運動的糖尿病患者主要有以下幾類: 
1. 自身胰島素嚴重分泌不足的1型糖尿病患者
2. 有急性感染的糖尿病患者
3. 伴有心功能不全、心率失常並且活動後加重者
4. 嚴重糖尿病腎病患者
5. 經常發生腦供血不足的糖尿病患者
6. 收縮壓高於180毫米水銀柱的高血壓患者
7. 血糖濃度高於14毫莫耳/升的糖尿病患者
8. 有明顯酮症或酮症酸中毒的患者,酮症多由於血糖控制不好引起,運動後可加重症狀,引起酸中毒、昏迷等
9. 血糖控制不佳、明顯低血糖或血糖波動較大者,易發生酮症酸中毒 

糖尿病患者運動中謹防低血糖 
如果在運動中或者運動後出現饑餓感,心跳加快、心慌,全身大汗淋漓,頭暈、眼冒金星及四肢無力等症狀,則說明您很可能是低血糖了。此時應立即停止運動,並吃下隨身攜帶的糖果或含糖的食物,嚴重者應及時送醫院搶救。發生低血糖是很危險的,因此糖尿病患者要採取一些預防措施。 

防止低血糖可採取的主要措施如下: 
1. 儘可能在餐後0.5∼1小時進行運動,此時血糖較高,不易發生低血糖。
2. 儘量避免在胰島素或口服降糖藥作用最強時運動,如注射短效胰島素後0.5∼1小時應減少運動量。
3. 儘量避免在運動時需要劇烈活動的部位如大腿等注射胰島素。可以選擇腹部注射。
4. 儘量不空腹運動。如果空腹血糖大於6.7毫莫耳/升(120毫克/分升),可以進行適量空腹運動;如果空腹血糖小於6.7毫莫耳/升,最好在運動前吃點食物,如喝一杯牛奶、吃幾塊餅乾,吃後10分鐘再開始熱身。
5. 隨身攜帶糖果或含糖飲料或糖尿病專用葡萄糖片,防止低血糖發生。
6. 凡進行中等以上運動量且持續時間較長時,應在運動前或運動中適當加餐。
7. 有條件自我監測血糖的患者,可在運動前後各測血糖一次,以便及時發現低血糖,並了解哪種運動形式、多大運動量可以降糖,以及降糖程度。
8. 進行長時間大運動量的運動,如郊遊、爬山時,降糖作用可能比較持久,因此除運動前需要加餐外,運動後也應增加進食。

運動「3部曲」 
科學完整的鍛煉程序應包括3個部分:熱身(準備)活動階段、主題活動階段、放鬆(整理)活動階段。因此,運動過程要遵照「3部曲」來安排。 

片來源:早安健康(純資訊分享,非商業用途)

第1步:熱身運動 
在正式運動前先做5∼10分鐘的熱身運動,如伸腰、原地踏步、慢走、打太極拳、腹式呼吸、做保健操等,逐步增加運動強度,以使心血管適應,並提高關節和肌肉的活動效應,避免肌肉拉傷。 

第2步:主題運動 
糖尿病患者運動鍛煉應以低、中等強度的有氧運動為主,如步行、慢跑、游泳、騎自行車、踢毽子等。運動時間應保持20∼30分鐘,但在初始階段可從5∼10分鐘開始,逐漸加量至20∼30分鐘。 

第3步:放鬆運動 
運動結束後,不要突然停止,最好再做5∼10分鐘的放鬆運動,如慢走、彎腰、踢腿、自我按摩等,以促進血液回流,防止突然停止活動造成肢體瘀血,回心血量下降,引起暈厥或心律失常等。逐漸放慢節奏後,再坐下休息。例如,慢跑20分鐘後,再逐漸改為快走、慢走,漸漸放慢步伐,然後伸伸腰、踢踢腿,再坐下休息。 


※文章內容與圖片皆截錄至早安健康
   純資訊分享,非商業用途

2017年8月22日 星期二

聰明保健逆轉高血糖 打敗世紀殺手糖尿病

照片來源:健康醫療網

你或身旁的親友,有人罹患糖尿病嗎?據國民健康署的統計,2015 年全國的糖尿病確診案例將近138萬名。2005~2008年的國民營養健康調查顯示,糖尿病的盛行率已達9.2 %,65歲以上老年人的盛行率則約是 20~30 %。此外,保守估計全台仍有30~40萬名隱形患者,這些人大多認為自己不吃甜食、沒有家族病史就不會得糖尿病,因此罹病而不自知。其實不分性別、年齡、胖瘦、職業,人人都有可能成為高血糖族群的一員!

高血糖易引發全身病變
身體的60億個細胞必須要靠碳水化合物分解而成的葡萄糖,才可正常運作。但是,如果人體來不及處理排山倒海而來的葡萄糖,就會導致胰臟的β細胞被破壞,進而造成胰島素分泌不足。而這就是第一型糖尿病的主要致病原因。此外,人體來不及處理過量的葡萄糖,也可能造成胰島素抗性(意指體內細胞無法正常運作使葡萄糖進入細胞)或是胰島素不足的情況,這就是常見於成年人與老年人的第二型糖尿病,其致病成因大多是不良生活習慣與肥胖。

糖尿病會造成大、小血管的病變,三高族群(高血壓、高血脂、高血糖患者)必須特別注意。糖尿病的慢性併發症包括:視網膜、腎臟、神經、心臟、下肢的病變,甚至可能造成失明、洗腎和截肢。此外,糖尿病患者的中風機率也比一般人高出2~4 倍;近三成患者會併發腎臟病;七成患者併發心血管疾病。

預防糖尿病的黃金之鑰:秋葵異槲皮素
想要對抗糖尿病,可以先從最簡單的方法開始──藉由改變飲食習慣來逆轉高血糖,其實這比想像中的容易。尤其高齡者因為身體代謝機能較不足,更應該做好日常的老人保健。致力於研發天然飲品的易珈生技與大葉大學、中醫大聯手展開研究,測試秋葵果、秋葵花、秋葵籽萃取物的降血糖效果。研究團隊經由動物試驗發現: 1公克的秋葵萃取物與1公克的新鮮秋葵相比,秋葵萃取物所含的異槲皮素是自製秋葵水的 118 倍。此研究顯示,持續以秋葵萃取物餵食患有糖尿病的大鼠 ,確實能有效降低大鼠的血糖,亦能明顯降低大鼠的三酸甘油酯與總膽固醇的含量。

此外,秋葵不只富含果膠、半乳聚醣、阿拉伯樹膠等多種水溶性膳食纖維,亦含有豐富的植化素與黏蛋白,可減緩現代飲食習慣對人體造成的負擔。若搭配足夠的飲水量,秋葵亦能協助腸道阻斷碳水化合物的吸收。

萃取式秋葵水過濾雜質 無生菌數超標的疑慮
根據中醫大的生菌數實驗,自製秋葵水的容器因為未經消菌處理,所以置放四小時後的生菌數,往往已超標而無法計數,可能會造成腹瀉。而且一般的秋葵不耐久放易腐爛,若未萃取,它的活性是很低的,人體無法有效吸收,秋葵水的品質也會因此而良莠不齊。因此,彭程毅醫師也表示:秋葵萃取物保留最有效的成分,過濾多餘的糖分與雜質,是健康又安全的高效率保健飲品。(文章原出處/生醫觀點)


※文章內容與照片皆截錄至健康醫療網
   純資訊分享,非商業用途

2017年4月15日 星期六

血糖控制好,讓您放眼看天下慢防



※影片出處:衛生福利部國民健康署

2017年4月12日 星期三

什麼是升糖指數?

大家應該有聽過升糖指數(GI),尤其是血糖異常的朋友們,一定對食物的升糖指數很熟悉,不過升糖指數到底是什麼呢?



五穀根莖類及各種糖統稱「醣類」,經身體消化代謝後,最後成為葡萄糖,也就是血糖。
即使等量的醣類食物,代謝為血糖的速度也不同,被代謝的速度就是升糖指數。

高升糖指數的食物,會使飯後血糖快速升高,刺激胰島素大量分泌,來穩定血糖。

但糖尿病患因胰島素異常,所以不適合高升糖指數的食物,以免血糖失控。另外高升糖指數的食物會讓身體更快感到飢餓,也是容易造成肥胖的原因之一。

※內容節錄自健談網


2016年7月27日 星期三

不想成為糖尿病候選人,就要好好睡覺

 睡太多、睡太少都不好!最新研究指出,這會增加糖尿病風險,尤其是在男性身上。


天氣悶熱,晚上常睡不好;也有人平常睡得少,週末狂補眠。其實,這樣的睡眠習慣並不健康。最新研究甚至提出,睡眠時間還與糖尿病風險有關,特別是男性要注意!

發表在《臨床內分泌與代謝雜誌(Journal of Clinical Endocrinology & Metabolism)》中的研究觀察到,受試者的平均睡眠為7.3小時,當睡眠時間大於或小於平均值時,胰島素敏感性就下降,進而增加糖尿病風險;這個關聯在男性身上特別明顯。

該研究從14個歐洲國家招募788名35~55歲的健康受試者,用電子儀器偵測他們的睡眠時間長度,並利用生物記號觀察他們的胰臟細胞對葡萄糖的耐受性,以及對胰島素的敏感度。結果發現,當男性受試者的睡眠時間大於或小於7.3小時,葡萄糖耐受度及胰島素敏感度就逐漸下滑;偏離平均值越多,表現就越差。女性受試者則不然;女性睡得多或少,胰島素敏感性較佳、葡萄糖代謝功能反而較好,甚至好的膽固醇濃度也較高。

睡眠過程中的「慢波睡眠(slow wave sleep)」具有很重要的修復作用,一旦被剝奪,就很可能造成胰島素阻抗,或葡萄糖耐受度下降。魯特斯觀察到,女性的整段睡眠中,慢波睡眠佔比較男性高,因而受影響較少;而且男性較容易因為睡眠呼吸中止症影響睡眠質量。這或許可以稍稍解釋為何睡眠時間縮減對男性的傷害較女性大。

另一個可能性是因為,我們的生理時鐘能調整睡眠周期,同時也與代謝節律有關,包括葡萄糖的代謝。當生理時鐘亂掉,葡萄糖代謝就會出問題。女性荷爾蒙會讓睡眠相位往前移,生理時鐘較不易受影響,因而對代謝功能的傷害也較男性小。

不過不管如何,睡好覺是很重要的。試試這9個訣竅,打造好睡體質! 

1.關掉3C,不收LINE和email 

螢幕發出的光源會讓人難以放鬆,且傷眼睛。如果無法關機,就轉靜音。 

2.務必關燈,連夜燈也不留 

光線會抑制褪黑激素的分泌,妨礙睡眠品質,睡覺時務必關燈,讓褪黑激素分泌,幫助大腦進入深沉睡眠。 

3.將牆壁漆成藍色調 

人處於冷靜色調的環境下,睡眠時間比在其他色調環境下的人長。 

4.使用白噪音助眠 

播放白噪音(固定頻率或音調的背景音,如雨聲、海浪聲),減少戶外噪音或時鐘滴答聲的干擾,但定時30分鐘即可,以免影響睡眠品質。 

5.時常清洗被單 

多數人認為,床單洗淨後的清新味道也能助眠。 

6.床鋪整齊 

相較於凌亂的床鋪,床鋪整齊的人向來睡得比較好。 

7.調整臥室溫度 

天熱時,將室溫調降至25度左右才容易入睡。睡眠時,核心體溫會降低,若室溫太高會干擾睡眠周期。 

8.睡前泡個澡 

新的研究指出,睡前泡澡有助促進睡眠品質。研究人員提到,睡前泡澡會讓體溫短暫升高之後再下降,這個過程有助加速入睡時間。 

9.拉上窗簾但留一點點縫 

隔日一早需要陽光喚醒大腦,拉窗簾時預留一點縫,為美好的清晨做準備。

※內容節錄自康健網

2016年6月29日 星期三

最療癒最便宜的養生法!便祕、糖尿病、發炎體質有解



最療癒最便宜的養生法!便祕、糖尿病、發炎體質有解
《黃帝內經》記載:「百病生於氣也。」由此可見「笑」是一帖可對付疾病的良藥,復健科名醫林頌凱醫師也推薦愛笑瑜伽是最療癒身心也是最便宜的養生法!但你知道嗎?愛笑的人腸胃也比較好喔! 

日本藤田紘一郎醫生與生物學家辨野義己認為,笑可說是神奇的魔法,哈哈大笑的同時,橫隔膜會上下運動刺激內臟,促進腸胃蠕動、提升消化功能,還可提升免疫力,辨野老師更表示,大笑可養出不生病的好體質! 

大笑是便秘的殺手 

國本正雄醫師著書《なぜ笑うと便秘が治るの?》(暫譯:為什麼大笑可以治便秘?)提到,站在腸胃專科醫師的角度來看,便秘與生活習慣習習相關,最近越來越多健康的例子是來自心的習慣,笑就是最棒的處方籤,而且要笑出聲音,不少患者說大笑後身心舒暢,排便也更順暢了。 

由於大笑會自然吸氣,把新鮮的氧氣送進身體,再把體內過多的二氧化碳排出,緊繃的肌肉得到緩和呈現放鬆狀態,此時自律神經也會得到平衡,而自律神經中的副交感神經掌管放鬆、排便這兩項,如果常板著一張臉,身心皆處於緊繃狀態,造成腸胃負擔,因此消除便秘的第一步,就是學會放鬆,最簡單的方法就是大笑。 

捧腹大笑時,身體、腦袋都會接受到快樂的訊號,這個動作可平衡自律神經,對於便秘有很好的幫助,同時大腦會釋放出多巴胺,類似天然嗎啡,產生愉悅的感覺。一位日本媽媽更提供大笑秘訣,減緩便秘情況。

◆一邊搖晃身體一邊大笑 
◆用腹部的力量大笑 
◆笑的時候手放在腹部,確實運動到腹肌刺激腸胃。 

愛笑的人可開啟健康的遺傳基因 

東京家政大學大西淳之、筑波大學村上和雄,兩名教授針對糖尿病患者飯後血糖上升情形,做了一項有趣的實驗,這次的實驗還邀請日本搞笑龍頭的吉本興業公司一起進行。 

19名糖尿病患者攝取500卡路里的餐點後,第一天接受糖尿病的相關課程,第二天則是觀看吉本興業的藝人漫才(日本的一種喜劇形式),2個小時後驗血糖發現,第一天上課的上升平均值為123mg/dL,第二天則是77mg/dL,足足抑制46mg/dL,由此可見大笑不僅身心愉悅,還能抑制血糖上升。 

另外人體內存有可殺死癌細胞的NK細胞,原本NK細胞不活躍的人,大笑過後居然有上升的趨勢,反之過高的人可恢復到正常的狀態。大西教授表示,笑口常開可預防感染症狀,活化NK細胞的遺傳基因也會增加,另一方面也發現糖尿病、憂鬱症、發炎等遺傳因子有降低傾向,因此愛笑的人不只運氣好,就連健康也贏在起跑點上。 

※內容節錄自早安健康網

2016年6月1日 星期三

別讓器官泡在糖水裡 糖尿病前期控糖3叮嚀(下)



糖尿病前期控血糖 營養師3叮嚀
因此,如果能提早在不需要藥物治療的「糖尿病前期」,就開始控制飲食及調整生活習慣,就能大大降低或延緩糖尿病發生。營養師陳怡錞提供以下3點控血糖小叮嚀:
叮嚀1/要減重
世界衛生組織建議以身體質量指數(BMI)來衡量肥胖程度,其計算公式是以體重(公斤)除以身高(公尺)的平方。健康體重的BMI值應維持在18.5(kg/m2)至24(kg/m2)之間,當BMI值超過體重24(kg/m2)就代表體重過重,要盡快減重囉,通常只要體重下降,就能改善胰島素抗阻的問題。
建議減重除了飲食控制外,每天至少要從事30分鐘有氧運動,如散步、快走、慢跑、游泳等到有點喘、但仍可說話的地步,達到健康減重的目的。也可配合肌力訓練來提升基礎代謝率,預防復胖。
(資料來源/衛生福利部國民健康署)
(資料來源/衛生福利部國民健康署)

叮嚀2/以低GI食物為主
「GI」值(Glycemic index)中文為「升糖指數」,代表吃進的食物,造成血糖上升速度快慢的數值。食物的GI值越高,表示血糖上升的速度越快,因此,採取低GI值的飲食較容易維持血糖的穩定,不僅可以減少胰島素分泌量,使胰臟不會過勞,還能減少脂肪合成。
一般來說,越粗糙、加工越少、纖維越多的食物GI值會越低,相反的,越精緻的食物GI值越高。營養師陳怡錞也特別提醒,除了挑對低GI值的食物之外,每日的總量管理更是重要。
(資料來源/衛福部;製表/林芷揚)
(資料來源/衛福部;製表/林芷揚)
叮嚀3/多吃蔬果攝取足夠膳食纖維
膳食纖維分為水溶性及非水溶性兩類,富含於全穀類、蔬菜類、水果類及豆莢類的食物中。水溶性膳食纖維,可以減少小腸吸收醣類與脂肪、促進胃的排空,有助於延緩飯後血糖上升的速度;非水溶性纖維則可增加糞便體積、促進腸道蠕動。
根據衛福部每日飲食指南建議,國人一天最少要攝取25~35公克的膳食纖維。每天三餐只要主食改吃全榖雜糧或根莖類,就可吃到8克到12克的膳食纖維;每天吃2碗蔬菜,能攝取8克到12克的膳食纖維;吃2到3份低GI的水果,也能攝取4克到8克的膳食纖維。不過,攝取纖維素的同時,也要記得補充足夠水分,且水果類含較高的糖份不宜過量攝取。
(資料來源/全民健康基金會)
(資料來源/全民健康基金會)

※內容節錄自華人健康網

別讓器官泡在糖水裡 糖尿病前期控糖3叮嚀(上)

當醫師告訴你:「你的血糖高於正常值,但還沒高到被診斷為糖尿病的地步」時,就代表你正處於「糖尿病前期」。「被診斷為糖尿病前期,該怎麼控血糖?」處在罹患糖尿病臨界點的民眾別擔心,讓營養師教你如何聰明控血糖。
糖尿病前期無症狀 定期血糖檢測早發現
營養師陳怡錞表示,處於糖尿病前期的患者,大多沒有症狀,必須要靠定期血糖檢測才會發現。一般來說,正常人的空腹血糖值應該在70至99 mg / dl之間;若空腹血糖值介於100~125mg / dl,或飯後2小時,血糖濃度在140 mg / dl至199 mg / dl之間,就代表處於「糖尿病前期」。
糖尿病患者器官泡在糖水 併發症多且不可逆
處於糖尿病前期的患者,若沒有好好控制血糖,一旦空腹血糖超過126mg / dl,或飯後2小時血糖超過200 mg / dl,出現三多一少的症狀,也就是喝很多、尿很多、吃很多,但是體重卻一直減輕,就代表已經罹患糖尿病了。
罹患糖尿病的患者,由於從頭到腳每一個器官,就像是長時間浸泡在糖水裡面,因此容易造成視網膜的病變、神經病變、腎病變、心血管疾病、腦中風週邊血管病變等全身不可逆的併發症。
血糖為何不受控?「胰島素阻抗」是主因
糖尿病的併發症如此可怕,因此在「糖尿病前期」的預防就格外重要,不過想要預防糖尿病,就必須先了解讓血糖不受控的原因是什麼。營養師陳怡錞指出,「胰島素阻抗」就是造成糖尿病前期主要原因。
「胰島素阻抗」是指細胞膜表面的胰島素接受體,無法和胰島素密切結合,因此細胞內部得不到胰島素的通知,所以葡萄糖無法順利進入細胞被利用,一直停留在血液裡造成高血糖現象。
通常這些現象較常發生於餐餐大魚大肉、熱量攝取過多、不常運動、抽菸、壓力大,腹部脂肪較多的族群身上。此外,這些族群也常會合併高血壓、高三酸甘油脂或脂肪肝等症狀。
未完待續.接下篇~
※內容節錄自華人健康網

2016年4月10日 星期日

逆轉糖尿病從三餐開始!美、日醫師建議.....

逆轉糖尿病從三餐開始!美、日醫師建議...


逆轉糖尿病從三餐開始!美、日醫師建議...
【早安健康編輯部】我們常聽到許多專家提出少量多餐的建議,說是可以減肥、避免暴飲暴食、提高代謝率等。但是面對高血糖甚至已經是糖尿病的患者,少量多餐是否是最妥當的飲食原則?讓我們來聽聽美、日醫師怎麼說。 

美醫師:晚餐後別再進食 

美國醫師喬爾‧傅爾曼在《這樣吃!糖尿病消失了!》指出,頻繁進食或吃進較多熱量,並不會提昇代謝率到足以消耗熱量的地步;給胰臟夠久的休息時間、降低胰島素在身體內的含量是關鍵。而想要提昇新陳代謝,運動才是惟一安全的方法。 

傅爾曼特別提醒晚餐後不要再找時間吃點心,因為身體的深層細胞修補機制與解毒機制,都是在非消化階段與睡眠時進行,因此除了好好睡眠,應減少身體一直處於消化食物的時間。 

醫師提醒您:晚餐後不要再吃東西,下一餐應該是次日早餐,一個真正覺得餓的時刻。 

日醫師:下午茶是陷阱 

你有喝下午茶的習慣嗎?在辦公室裡同事們是否都很習慣三點一到就下午茶?下午茶真的只是喝茶嗎? 

我們恐怕不得不承認,下午茶其實是社交成份居多,並不見得是真的餓;下午茶喝什麼茶不是重點,而是那些甜點,才吸引眾人目光。 

日本醫師林泰指出,下午茶的時間剛好是午餐差不多消化完畢的時刻,血糖值正回復到平時的穩定狀態,這時如果又攝取甜食,等於是讓胰臟繼續工作。下午茶常見的甜食都是屬於加工食品,你可能不會感受到裡頭實際含有多少糖分與脂肪,林泰建議大家不妨自己動手做一次,就能體會到想要做出好吃的甜點,裡頭要加多少砂糖、奶油,如此一來,相信你就會開始深思吃這些甜食,會給身體帶來多少負擔。 

醫師提醒您:如果一定想吃甜食,不如就吃天然的甜味食物吧!但是一樣不要過量哦! 

哪些天然甜食可以選擇? 

水果、地瓜、栗子、南瓜 

※內容節錄自早安健康網

2016年3月11日 星期五

「控糖舞7大帝國」? 一起來跟著老師動次動次喔~~

你7了沒!小蘋果 潘若迪老師,控糖、減重,運動好處不嫌多!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cs8A3efbq_k

你7了沒!練舞功 丹麥國家體操表演隊 作伙練舞功,身體蓋健康!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4KnRJL7hgfI

你7了沒!追追追 Andy老師,控糖作伙,心情親像風塊吹!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Ejj9lqYKpFY

你7了沒!我的花朵 潘若迪老師,每周五天運動,控制血糖、體重!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buDoeDiMyNA

你7了沒!伸展舒緩操-基本伸展篇 潘若迪老師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N6Z_8s36eAw

你7了沒!伸展舒緩操-筋骨不便篇 潘若迪老師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KTiwEt4fNfE

2016年3月10日 星期四

【糖尿病】「你7了沒!」糖友招呼語





(健康醫療網/關嘉慶報導)財團法人糖尿病關懷基金會、中華民國糖尿病衛教學會、中華民國糖尿病學會,連續五年舉辦「你7了沒!」活動(www.areyou7.tw),許多民眾對於什麼是「你7了沒!」都不太了解,而其中「7」又代表了什麼含義?依據臨床大規模追蹤調查,糖尿病患將糖化血色素控制(HbA1C)在「7」以下時,才能夠有效減低併發症,希望透過活動徵選作品,傳達正確控糖觀念。
財團法人糖尿病關懷基金會董事長戴東原表示,今年特別提出「血糖特務7」主題,以特務的概念號召全民,因為這些糖尿病友,有可能是您的家人、您的同事、您的朋友,甚至是您自己!不只是糖尿病友本身要注意血糖的控制,而是每個人都可以關心我們週遭的親朋好友,時時化身為貼心叮嚀的血糖特務7,協助糖友們克服糖尿病所遇到的問題。
現代人生活壓力大,飲食控制與運動健康管理不易,常有大吃大喝,缺乏運動等狀況,導致血糖失控。戴東原董事長指出,台灣多數糖尿病患控制狀況並不理想,以糖化血色素為指標來說,只要小於7%以下就算達標,但依然有超過半數病人大於8,藉由活動的舉辦,以各種形式作品,如影片、多媒體動畫及照片等,來分享心路歷程,或是控糖觀念,來破除大眾迷思。
三大主辦單位共同呼籲,糖尿病其實並不可怕,令人擔心的是失明、截肢或是心血管疾病等併發症;只有靠病人自身或其他人幫助,讓他意識到糖尿病的存在,才能有效抵擋誘惑,避免暴飲暴食,在服藥或注射胰島素充份合作。只要病患願意配合醫師,做好飲食控制、建立運動習慣,並做好體重管理,是可以遠離併發症。
充滿陽光健康形象的金鐘主持人Janet為了響應公益,又再次以行動支持糖尿病友,今年特別化身成血糖特務7拍攝宣導影片,以朋友、同事及家人的角度,呼籲民眾,將糖化血色素控制在7以下,分享控糖妙方,幫助別人,也提醒自己,還有機會拿到獎金十萬,幫助宣導正確的控糖觀念,一同與身邊的親朋好友來努力,糖尿病友既能保持健康也可以擁有更好的生活品質!
※內容轉載自健康醫療網http://healthnews.com.tw更多健康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