惜福

珍惜每一位與我們有緣的顧客

未來之寶

孩子是我們最珍貴的未來之寶

專業

在專業上我們持續不斷的精進

和樂

努力照顧讓大家享有和樂的生活

照護

為您與家人的健康我們全力以赴

顯示具有 運動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顯示具有 運動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2019年3月22日 星期五

髂腰肌鍛鍊運動

現代人普遍久坐少動,坐久了,腿部血液難以進入下肢,常常走沒兩步,雙腿有如鉛塊沉重;假日安排爬山、跑步,運動也沒多劇烈,隔天馬上就「鐵腿」,大腿肌肉痠痛不已。雲門教室研發長謝明霏表示,若想讓雙腿健步如飛,其實除了鍛鍊腿部肌力外,訓練「髂腰肌」也是關鍵之一喔!

圖片來源:健談(純資訊分享,非商業用途)


想讓雙腿健步如飛、更有活力嗎?除了鍛鍊腿部肌力外,「髂腰肌」的訓練也不能忽視!謝明霏表示表示,髂腰肌在生活中扮演著非常重要的角色,它位於骨盆外,能協助穩定骨盆,也是連接身體前、後最重要的一條肌肉,不論起身、走路、跑步、爬山,所有動作都少不了它。



然而,現代人長期久坐不動,讓髂腰肌長期處於緊繃狀態,彈性疲乏,導致鄰近肌肉群工作更加吃重,甚至引發腰椎凸出、下背痛、膝蓋痛等毛病。每天花10分鐘,鍛鍊髂腰肌,延展大腿肌肉,讓雙腿更加靈活有力,就能長保青春活力。



髂腰肌鍛鍊運動這樣做:

1. 上半身挺直,雙腳跪坐於大腿上,透過身體的重量幫助大腿自然延展。

2. 維持骨盆端正,前腳踩地,深呼吸,將後腳盡可能向後方延展,停留約10秒,再換腳延伸。

3. 從坐姿開始,一腳屈膝踩地,另一腳後彎到臀側,腳背貼地,視身體的能力慢慢向後躺,直到沒辦法再向後為止。



謝明霏提醒,練習上述三個動作時都須留心維持骨盆端正,若能面對鏡子練習更好,透過鏡子可觀察身體是否歪斜。每次的延展動作可以停留約10至30秒,配合呼吸,重複至少三次。透過每天伸展,不僅能增加肌肉彈性、提升活動力,有效減緩痠痛,更能降低意外受傷的機率。

 
※文章內容與圖片皆截錄至健談 (純資訊分享,非商業用途)

【豐原美日藥局】關心您的健康!
★美日資訊台★
◎美日藥局
地址:台中市豐原區三民路188號
電話: 04-2522-8490

◎心美日藥局
地址:台中市豐原區中山路359號
電話: 04-2526-0703

2019年3月15日 星期五

皮拉提斯每日90秒!3組皮拉提斯改善腰背酸痛

圖片來源:早安健康(純資訊分享,非商業用途)

你知道皮拉提斯和瑜珈最大的不同是什麼嗎?

皮拉提斯是什麼?
皮拉提斯主要的目的是鍛鍊核心肌群,幫助骨盆回正、矯正不良的姿勢,改善腰背疼痛和肩頸僵硬等狀況,同時加強身體的肌力與平衡,避免運動傷害;此外也依動作不同,也可以成為復健的動作之一。美國健康網站《Greatist》裡介紹了幾種簡單的動作,只需要一張瑜珈墊,你也可以在家輕鬆做皮拉提斯!



皮拉提斯第一組:

皮拉提斯曲身(30秒):
從這個動作開始,仰躺在瑜珈墊上。吐氣,下巴往胸口收,將肩膀帶離瑜珈墊,撐住一個呼吸的長度,接著再慢慢回到開始位置。這個動作主要用腹部的力量抬胸,而不是彎曲頸部。

圖片來源:早安健康(純資訊分享,非商業用途)



百次揮動(60秒):
同樣仰躺在瑜珈墊上,兩側手臂伸直與地板平行,掌心朝下。伸長雙腳抬高到45度腳,腳踝相接,但是雙足腳趾分離。接著做皮拉提斯曲身,同時手臂用力往上抬起,數到5。手臂再回到原本的位置,數到5。重複做10下。

圖片來源:早安健康(純資訊分享,非商業用途)


皮拉提斯第二組:

捲身上起(60秒):

仰躺在瑜珈墊上,雙臂舉向天花板。吐氣,雙腳收緊,下巴往胸口收。用腹部地力量抬起上半身,成坐姿,雙臂朝向腳尖。保持頭部埋在雙臂之間的動作,吐氣,慢慢躺下回到開始動作。盡量緩慢且流暢的完成。

 
圖片來源:早安健康(純資訊分享,非商業用途)


滾球(30秒)
坐在瑜珈墊上,膝蓋彎曲往胸口靠近,雙臂環住腳。稍微往後,尾骨與瑜珈墊相接,雙腳離地十幾公分。吸氣時,往後滾,直到肩胛骨貼到地板;吸氣時,再滾回開始位置,控制身體的力氣,保持平衡。


圖片來源:早安健康(純資訊分享,非商業用途)


皮拉提斯第三組:

單腳伸展(30秒):
仰躺在瑜珈墊上,雙膝收到胸口前,脛骨平行地板。吐氣,做皮拉提斯曲身,同時,伸長抬高左腳到45度,用左手抓住右膝,右手抓右腳踝。吸氣時換邊,維持動作1拍,接著吐氣時再換腳。


圖片來源:早安健康(純資訊分享,非商業用途)

雙腳伸展(30秒)
將膝蓋帶向胸膛,手臂抱住小腿,做皮拉提斯曲身,之後吸氣的時候就伸直雙腿成45度腳,同時將手臂伸直貼在耳朵旁邊,身體就形成了V字型。吐氣時將手臂與雙腳收回,回到開始位置。從開始到最後,上半身都是皮拉提斯曲身的狀態,並且盡量維持均勻的呼吸。


圖片來源:早安健康(純資訊分享,非商業用途)



剪刀腳(30秒)
仰躺在瑜珈墊上,雙掌放在頭後方,盡量將手肘打開到最寬。做皮拉提斯曲身,左腋窩往右膝的方向,左腳則伸直形成一條斜線,再換邊做同樣的動作。

圖片來源:早安健康(純資訊分享,非商業用途)

※文章內容與圖片皆截錄至早安健康/翁浩雯編譯 (純資訊分享,非商業用途)

【豐原美日藥局】關心您的健康!
★美日資訊台★
◎美日藥局
地址:台中市豐原區三民路188號
電話: 04-2522-8490

◎心美日藥局
地址:台中市豐原區中山路359號
電話: 04-2526-0703

2019年3月8日 星期五

足夠運動量可抗老!日名醫推爬樓梯效果堪比游泳

圖片來源:早安健康(純資訊分享,非商業用途)

對於肌力較弱的高齡者來說,游泳是能夠減輕關節負擔、鍛鍊全身肌肉,同時有助改善心臟健康的運動,但在天冷時、不想出門、不想花錢時,還有什麼運動能夠替代呢?日本抗老專業醫師認為,「爬樓梯」的運動強度就堪比游泳,是能夠有效鍛鍊肌肉、減緩老化的運動,就連台北市長柯文哲也每天實行!



透過運動鍛鍊肌肉促進代謝助瘦身,還可能有抗老效果

日本東京警察醫院整形外科醫師、抗老醫學專業醫師澤田彰史認為,肌肉是減緩人體老化的關鍵,鍛鍊足夠的肌肉,就能充分分泌有助維持身體年輕的生長激素。此外,由於運動時使用肌肉需要消耗較多能量,鍛鍊肌肉也有提高基礎代謝、幫助瘦身的效果,特別是鍛鍊腿部、腰部的大塊肌肉,效果更好,同時也有助於增進身體平衡力、降低跌倒風險。


日本內科醫師橋本將吉表示,想要透過運動來維持健康,慢跑、游泳等運動都是相當適合的選擇,慢跑每小時大約能消耗400卡熱量,而游泳則能達到約500卡熱量,對瘦身相當有幫助。

爬樓梯就是很好的運動,運動強度和游泳相當
而澤田彰史則認為,想要更有效鍛鍊肌肉,其實也不一定需要使用昂貴的健身房或健身器材,爬樓梯就是省錢又能有效鍛鍊肌肉的好運動,運動強度甚至相當於自由式慢泳,也是澤田彰史自己每天實行、幫助減緩老化的運動習慣。



日本與台灣皆以「代謝當量(metabolic equivalents, METs)」來測量運動強度,而根據日本厚生勞働省資料,常見運動的強度表列如下(部分列出):

運動種類                                         運動強度
安靜不動                                           1 METs
走路                                                  3 METs
慢跑、足球                                       7 METs
爬樓梯、游泳(慢速自由式)          8 METs
日本體育大學副教授岡田隆也指出,爬樓梯能利用自身體重來進行鍛鍊,每爬5階大約等於做30~35次自重訓練,能幫助鍛鍊臀部以及小腿、大腿等部位的肌肉。

不過,爬樓梯由於負重較大、相對容易造成關節負擔,建議如果關節疼痛問題,仍應先諮詢醫師意見,選擇適合自己身體狀況的運動種類。岡田隆則認為,除了量力而為,比起一次爬完多層的樓梯,少量多次分段練習,不但不容易累,也仍可能達到鍛鍊效果。 
 

※文章內容與圖片皆截錄至早安健康/張承宇報導(純資訊分享,非商業用途)


【豐原美日藥局】關心您的健康!

★美日資訊台★
◎美日藥局
地址:台中市豐原區三民路188號
電話: 04-2522-8490

◎心美日藥局
地址:台中市豐原區中山路359號
電話: 04-2526-0703

2019年3月1日 星期五

走路目標數可以預防哪些疾病呢!?

日本東京都健康長壽醫療中心,追蹤群馬縣中之條町5000位長輩為對象,經過15年的追蹤調查運動量與20種疾病發病率的關係,發現每日走路並進行中強度運動,能提升全身的血液循環,活躍NK細胞和海馬的神經細胞,對於憂鬱症、失智症、高血壓、心臟病等等,均能有效改善。
 
圖片來源:Heho生活(純資訊分享,非商業用途)
 
 
 
走路可以預防以下這些疾病:

1. 憂鬱症:

目標步數:走4000步

其中有約5分鐘以上需快走
 

2. 心臟病、腦中風、失智症:

目標步數:走5000步

其中有約7.5分鐘需快走

☆可增加腦內的血流量,活化海馬的神經細胞。
 

3. 肺癌、大腸癌、乳癌、子宮內膜癌、骨質疏鬆、動脈硬化:

目標步數:走7000步

其中有約15分鐘需快走

☆能促進自然殺手細胞(NK細胞)活躍,打擊已形成的癌細胞,防止癌症擴大。
 

4. 糖尿病、高血壓、高脂血症:

目標步數:走8000步

其中有約20分鐘需快走

☆可讓血液流入肌肉的微血管中,促進全身的血液循環,有效改善高血壓症狀。




※文章內容與圖片皆截錄至Heho生活(純資訊分享,非商業用途)


【豐原美日藥局】關心您的睡眠健康!

★美日資訊台★
◎美日藥局
地址:台中市豐原區三民路188號
電話: 04-2522-8490

◎心美日藥局
地址:台中市豐原區中山路359號
電話: 04-2526-0703

2019年2月15日 星期五

親子平衡感訓練活動

孩子為什麼常常跌倒呢?是不是平衡感不好?許多爸媽都有同樣的疑問。雲門教室研發長謝明霏表示,現代的孩子常常是坐得多、動得少,因此普遍存在身體平衡與肌肉控制不佳的狀態。想要改善孩子的平衡感,透過遊戲設計也能讓孩子邊玩邊學喔!

圖片來源:健談/漫漫健康(純資訊分享,非商業用途)

孩子走路老是跌跌撞撞,平衡感不好嗎?其實現代的孩子普遍運動量不足,適度運動不僅有助肌肉、骨骼發染,對於孩子的靜態、動態平衡也有助益!謝明霏表示,視覺,前庭覺和本體覺,是幫助身體維持平衡的3大感覺系統,因此,想要擁有好的平衡感,除了要有良好的視力之外,家長也可透過遊戲幫助孩子訓練良好的肌力和控制力,身體的動靜態平衡都能更好。有鑑於此,謝明霏設計一款「飛天團團轉」遊戲,幫助孩子發展身體的平衡力。
 

飛天團團轉遊戲這樣玩:

1. 爸媽讓呼拉圈像滾輪胎般的滾動前進,讓孩子追上它,鼓勵孩子在呼拉圈倒下之前抓住,抓到就表示勝利!


2. 讓孩子嘗試讓呼拉圈在手臂上旋轉,轉完一隻手,還要換手練習。


3. 孩子一面單手轉呼拉圈,同時試著抬起一起腳,嘗試厲害的金雞獨立。


4. 若孩子能掌握單手轉呼拉圈,也可以挑戰用兩個呼拉圈在雙手手臂上一起旋轉,或者換個部位轉,例如脖子,腳等;亦可嘗試挑戰轉呼拉圈的同時抬起一隻腳,提高難度進行平衡感大考驗。


謝明霏表示,「平衡感」指的是維持固定的姿勢,穩定動作的一種能力;而平衡能力又可分為「靜平衡」與「動平衡」2種。「靜平衡」是指當我們要做出站姿,坐姿,或側躺時,維持這些姿勢的平衡能力;而「動平衡」則是指在行走,跑步或跳躍時,能夠維持自身平衡的能力。 動靜平衡對於孩子的體能發展都很重要,透過遊戲邊玩邊練習,不僅有助於親子互動,也能幫助孩子玩出良好的平衡感喔!



※文章內容與圖片皆截錄至健談 / 圖文創作:健談
    專家諮詢:雲門教室研發長 謝明霏

2019年2月8日 星期五

過年久坐腰痠背痛?治療師簡文仁用5招「豬年如意操」保健康

圖片來源:HEHO Health & Hope(純資訊分享,非商業用途)

豬年將到,國泰醫院復健科簡文仁治療師表示,每次過年後的門診都會有很多人來看腰酸背痛的問題,其實就是因為各種塞車、久坐看電視造成,所以在過年前,特別傳授大家5招「豬年如意操」,讓身體每1小時、半小時就起來動一動,年節過得身心都如意。

豬年如意操2.0
簡文仁說,生肖如意操已經進入第19年,「如意操」的概念就是要可以隨時隨地做、而且依照自己的能力去調整相關的動作,「能力可以就做到位,能力不行我們就慢慢來。」而且就算在塞車的車子裡,也可以照著動作,把範圍縮小,試著動動肩膀、動動腰。

除了讓身體活動之外,簡文仁也說,這套動作可以加強心肺功能、平衡感、協調性還有肌力,「這些對我們的身體是缺一不可,都有才能預防運動傷害,在做之前可以先拉拉筋,或是從小動作一直到大動作,讓身體暖和起來,覺得特別弱的地方可以多做幾次來加強。」

分解「5好豬年如意操2.0」
簡文仁說,金豬圓潤溫和,充滿福泰,希望大家做體操的時候也可以想著金豬的好,做出「5好」的動作。

一、豬體大好,全身都是寶
  1. 雙手在嘴巴前做拱豬的動作(豬體)。
  2. 雙手、雙腳撐開比一個「大」字(大好)。
  3. 右手掌蓋到左手掌上,沿著左邊手臂、胸腹一直到右邊的大腿、小腿,順勢蹲下來、把右腿伸直,一直摸到腳踝(全身都是寶)。
  4. 換邊做一次。


第一招先讓四肢伸展,同時做弓箭步強化下肢肌力。
圖片來源:HEHO Health & Hope(純資訊分享,非商業用途)

二、豬肉吃好,營養真不少
  1. 雙手在嘴巴前做拱豬的動作(豬肉)。
  2. 摸摸肚子、挺胸挺肚,屁股往前頂頭往後仰(吃好)。
  3. 雙手高舉頭上甩手指,雙腳輪流跳、腳尖往身體中心踩踏(營養真不少)。


第二招用挺身伸展胸、腹部,再做有氧跳躍運動,可以強化心肺功能及彈跳肌力。
圖片來源:HEHO Health & Hope(純資訊分享,非商業用途)

三、豬心性好,謙卑免爭吵
  1. 雙手在嘴巴前做拱豬的動作(豬心)。
  2. 雙手比愛心在胸前(性好)。
  3. 屈右腿半蹲,雙手合掌在胸前,左腳向後抬起,順勢折腰鞠躬(謙卑免爭吵)。
  4. 換邊做一次。


第三招訓練單腳平衡感,如果一時做不到沒關係,後面一腳退後一步,彎腰向前就可以。
圖片來源:HEHO Health & Hope(純資訊分享,非商業用途)

四、諸君安好,健康沒煩惱
  1. 雙手在嘴巴前做拱豬的動作,手心朝上送給大家飛吻(諸君)。
  2. 雙手往身體兩旁大開,右腳朝左後方踏,手指下垂,一蹲變成「安」字(安好)。
  3. 雙手在胸旁比讚,肩胛骨用力,身體上半身左右搖晃(健康沒煩惱)。


第四招身體下蹲練腿力,雙手胸旁用力比讚,強化上半身肌力,左右搖晃可以伸展身體側邊肌群。
圖片來源:HEHO Health & Hope(純資訊分享,非商業用途)

五、豬年最好,財富滿寶島
  1. 雙手拱手拜年(豬年)
  2. 兩腳打開與肩同寬,開始做深蹲上下起伏(最好)。
  3. 最後蹲下,雙手在身旁轉身、好像在找尋寶物(財富)。
  4. 站起雙手向外畫大圓(滿寶島)


第五招用深蹲強化背腰及下肢肌力,站起畫大圓可以伸展到全身。
圖片來源:HEHO Health & Hope(純資訊分享,非商業用途)


※文章內容與圖片皆截錄至HEHO Health & Hope(純資訊分享,非商業用途)
   文/盧映慈、圖/許嘉真、影片編輯/彭幸茹(以上皆為純資訊分享,非商業用途)

2019年1月25日 星期五

冬季暖身運動|全民愛健康 保健篇

一月正值萬物蟄伏、草木凋零的冬季,這個時節陽氣衰微,連帶造成人體免疫力降低。此時,最適合養精蓄銳,為來春生機蓬發做好準備。雲門教室研發長謝明霏表示,順應季節,每個人最好做到三少三多:「少躁動、少喧譁、少生氣;多睡眠、多暖背、多平靜。」藉由身體律動,從頭到腳內運外動,由內而外來呵護身體。


片來源:健談網(純資訊分享,非商業用途)


冬季暖身運動這樣做:
1. 雙手握拳,用指節按摩身體外側,從胸側開始往下到腰側及腿外側,慢慢梳理。可以稍微用力梳理到深層肌肉,以達到舒緩效果。

2. 坐在椅子上,雙腳向前伸直。雙手上舉到最高處。

3. 身體向前彎,指尖往前伸到最遠的距離,碰到地面時再順勢往上舉。

研發長謝明霏提醒,可重複上述動作數次,等到身體微微發熱時,再閉上眼睛緩緩呼吸,和身體獨處一下。


※文章內容與圖片皆截錄至健談網/圖文創作:健談
   專家諮詢:雲門教室研發長 謝明霏
   (以上皆為純資訊分享,非商業用途)

2019年1月5日 星期六

活到老動到老,如何預防運動傷害?謹記這4不原則

片來源:華人健康網 / 原圖文提供常春月刊(純資訊分享,非商業用途)

「要活就要動」,為了身體健康,不僅年輕人要運動,上了年紀的人更需要多運動,尤其是加強伸展與肌力訓練,但是如果運動沒做好防護的話,很容易發生運動傷害,究竟應如何做好防護再運動,才會沒傷害而讓人更健康呢?


甫落幕的印尼亞運,台灣代表隊奪下17金19銀31銅,運動選手勤練展現的好成績,也要歸功於運動防護員。其實,不只是專業選手需要運動防護,一般民眾在日常運動時,也要懂得做好自我運動防護。

什麼是運動防護?
運動防護,就是要遠離發生運動傷害,包括預防、保護、評估、急救、處理,以及復健等多種面向,重點在於預防發生運動傷害,以及發生運動傷害後,讓身體回到最佳的健康狀態。

國人健康意識抬頭,運動風氣蔚然蓬勃,每個人都難免曾經發生運動傷害。中華肌內效協會理事長、國泰綜合醫院物理治療師簡文仁表示,廣義的運動傷害,泛指從事運動過程中,造成的任何身體傷害,例如:心肌梗塞、運動性低血糖、氣喘發作、熱痙攣、熱衰竭、中暑、曬傷等等。

中年人最易發生運動傷害
就狹義而言,運動傷害是指直接造成的肌肉及骨骼系統傷害。根據臨床觀察發現,常見的運動傷害,包括抽筋、扭傷、拉傷、挫傷、骨折等。另外,最嚴重還可能造成有致命危險的「橫紋肌溶解症」。

雖然每個人都可能會發生運動傷害,但以年齡為區分,相較於年輕人的體能良好,以及老年人的小心謹慎,其實,最容易發生運動傷害的族群就屬中年人,主要原因是肌力強度下降及骨質逐漸流失,加上愛逞強的心態,只要不一小心,就受傷了。

避免受傷,注意「運動4不」
事實上,從事任何運動項目時,不論是慢跑、游泳、打球、瑜伽、騎單車、打太極拳,抑或是運動強度激烈或緩和。簡文仁強調,只要注意「運動4不」,就能減少發生運動傷害。

1不:熱身不做
運動前,應該先做好熱身及伸展操,適度放鬆緊繃的肌肉,同時增加柔軟度及張力,有助預防發生運動傷害。

2不:用力不當
運動時,動作避免太猛、太急,必須符合人體工學,而運動強度建議採取「漸進式」,評估自身體能再進行。

3不:休息不足
運動後,肌肉可能產生輕微拉傷,必須經過適當休息,等待肌肉慢慢癒合,以免發生累積性的運動傷害。

4不:環境不良
環境因素涵蓋有大環境、小環境及內環境。大環境為天氣,例如:寒流、高溫、空氣污染、下雨;小環境包括:運動器材故障、地面不平、空間有障礙物、護具、衣裝、鞋子等等;內環境則是當下的體能狀態,如果有熬夜、感冒、其他疾病等身體不舒服的情形,都可能增加運動傷害的風險。

片來源:華人健康網 / 原圖文提供常春月刊(純資訊分享,非商業用途)

「POLICE」原則處置運動傷害
運動傷害發生當下,可遵循「POLICE」原則處置,越早實施、越能夠減少受傷部位產生疼痛、腫脹、出血等症狀,或是避免發生二次傷害或惡化,同時幫助運動傷害提早復原。

■保護(Protect):
利用貼紮、繃帶或包紮患部,或是護木固定,達到固定及保護的效果。

■適當負載(Optimum Loading,OL):
過去醫學上建議,受傷後盡量不使用患部做任何事,避免產生二次傷害。目前最新觀念認為,受傷後應該進行適當的負載運動,恢復的效果反而比較好,長時間休息則可能導致患處肌肉萎縮且更慢復原。

■冰敷(Ice)
運動傷害發生72小時內,可以利用冰袋冰敷患部,達到消腫、止痛的效果,建議以濕布隔開皮膚與冰袋,每冰敷10~15分鐘、休息10~20 分鐘。冰敷後,可以簡單伸展患部,避免發生組織緊繃、肌肉沾黏。

■壓迫(Compress):
利用繃帶或貼紮壓迫患部,肢體壓迫時,力道鬆緊適中即可,注意遠心端包紮較緊,近心端包紮較鬆,可以達到減輕腫脹、保護患部的目的,也可與冰敷同時進行,以達壓迫組織的目的。

■抬高(Elevate):
利用擺位的方式,將患部抬高於心臟,可以增加血液的回流,達到減輕腫脹的目的。

運動傷害的防護與處置方式
針對國人普遍從事的3項運動,包括運動前後應有的準備、運動防護處置、運動傷害緊急處置等,簡文仁建議可採行以下的方式:

1.慢跑

◎運動前後準備:
首先選擇一雙合適的慢跑鞋,慢跑前可快走10分鐘稍微熱身,並且活動腳踝、膝關節及腿部肌肉,跑步結束後,切忌立刻停止、蹲坐,建議慢走10分鐘及拉展伸展。

◎運動防護處置:
「腳踝扭傷」是慢跑最常見的運動傷害,如果發生腳踝扭傷,應該立刻停止活動,以冰敷處置,若是沒有辦法立刻取得冰敷袋,建議鞋子綁緊固定,走路時,避免讓受傷的腳踝承重。

2.騎單車

◎運動前後準備:
首先準備安全帽、護膝及防震手套,並且調整單車座墊高度,正確的高度應是一側膝蓋微微彎曲,另一側膝蓋彎曲角度為30度,可以避免踩踏施力不當,造成膝關節疼痛。騎乘前,可以先伸展關節;騎乘時,頸部自然上抬,手掌、肩膀放鬆,手肘微彎,避免急速踩踏。

◎運動防護處置:
騎乘單車後,可能發生手腕關節疼痛、膝關節疼痛等運動傷害,建議適當休息,並且冰敷。

3.游泳

◎運動前後準備:
游泳前,應該徹底熱身,包括伸展全身肌肉、關節,特別是腰背及腿部,可以避免發生抽筋;下水後,先用水輕潑身體,讓身體適應溫度;游泳後,也應該做伸展運動,幫助放鬆緊繃的肌肉,減少發生酸痛感。

◎運動防護處置:
游泳時,最常出現的運動傷害就是小腿抽筋,原因是熱身不夠。抽筋時,應該立刻上岸,輕揉小腿肌肉,等待痙攣緩解。如果發生全身肌肉酸痛,可以適當按摩、熱敷,促進血液循環、放鬆肌肉。

簡文仁提醒,如果患部嚴重疼痛、關節無法活動,或是骨折位移,應該立即就醫,千萬別自行處理,當患部經過休息、冰敷仍未改善,也應該及早就醫檢查,由專業醫師進行評估、治療。

片來源:華人健康網 / 原圖文提供常春月刊(純資訊分享,非商業用途)

4類型運動,做哪種比較好?
運動可以分為4大類型,包括:伸展運動、肌力運動、有氧運動,以及平衡運動。簡文仁認為,各種類型的運動環環相扣,而且互相影響,如果只偏愛某種運動,對整體的身體狀態可能不盡理想,更可能增加運動傷害的風險。舉例來說,只做伸展運動,儘管筋開腰軟,但是肌力不夠,無法穩定關節;若是只做肌力運動,則會關節僵硬、靈活度差,只要動作幅度過大,就容易拉傷、扭傷。

不論年齡長幼,各類型運動應該通通兼顧,「讓關節靈活,肌肉有力,心肺功能好,協調平衡反應快」。簡文仁建議,透過完整的體能訓練,才能讓身體更健康,以下簡單說明,各類型運動的好處及種類。

■伸展運動:延展肌肉、韌帶,達到靈活關節目的,例如瑜伽、拉筋、弓箭步。

■肌力運動:增進肌力、肌肉爆發力,以及肌耐力,例如:皮拉提斯、重量訓練、伏地挺身、仰臥起坐、拉單槓。

■有氧運動:強化心肺功能、促進血液循環,例如:跑步、游泳。

■平衡運動:增強身體協調性,身體不容易扭傷、拉傷及跌倒,例如:舞蹈、太極拳。

3大營養素,運動後不可少
根據臨床內分泌與代謝期刊《The Journal of Clinical Endocrinology & Metabolism》研究顯示,運動後立刻補充營養,能夠促進蛋白質合成高達3倍之多。台北市營養師公會居家照護營養師程涵宇表示,運動後,應該補充3大營養素,包括:水、蛋白質、碳水化合物。

事實上,運動前、中、後,都應該適時補充足夠的水分,防止運動時出現脫水的情形,而影響減低運動表現,運動後,建議補充約450~675 ml的水分,根據美國運動醫學會(American College of Sports Medicine,ACSM)建議,運動後飲食結構最佳比例,蛋白質:碳水化合物=1:3,熱量控制約在300大卡左右。

程涵宇指出,蛋白質來源,建議選擇低脂肪乳製品、瘦肉、魚及禽肉;而碳水化合物,可以選擇較容易吸收的中高升糖指數(GI)食物,例如:麵包、麵食類、穀類食物、糙米、馬鈴薯等複合性澱粉,都有助於肌肉修補。另外,水果也是不錯的選擇,包括:柳橙、蘋果、奇異果及番茄,都非常適合直接吃,或是做成果汁當作運動後的補充,加速身體吸收的速度。

運動後半小時,補充蛋白質及碳水化合物,才能幫助身體穩定的恢復,並且代謝得更順利。

程涵宇說明,運動時身體主要消耗的是肝醣,運動後進食蛋白質,可提供製造及修補肌肉組織的胺基酸;適量攝取碳水化合物,可以刺激體內胰島素分泌,而胰島素能夠幫助細胞對於血液中的游離胺基酸,變得吸收利用更好,進而協助肌肉的修補修復及生長過程。

片來源:華人健康網 / 原圖文提供常春月刊(純資訊分享,非商業用途)

運動的15大好處
運動的好處多多,簡文仁建議,將運動習慣融入生活,就能隨時隨地、快快樂樂做運動,勉強運動則要小心發生運動傷害。目前推行的「運動531」準則,每個人最好每星期運動5次,每次至少30分鐘,心跳達到每分鐘110下的標準。

◎好處1:維持良好體態

◎好處2:增強心肺功能

◎好處3:提振精神

◎好處4:減少腰酸背痛

◎好處5:預防便秘

◎好處6:提升睡眠品質

◎好處7:增強免疫力

◎好處8:增加抗壓力

◎好處9:預防癌症

◎好處10:預防心血管疾病

◎好處11:預防糖尿病

◎好處12:預防骨質疏鬆症

◎好處13:預防憂鬱症

◎好處14:預防失智症

◎好處15:延長壽命

運動後該怎麼吃?
針對運動後飲食,營養師程涵宇提供以下5種簡單的食物選擇搭配。

搭配1:一瓶約350ml的燕麥奶,搭配一顆茶葉蛋及一顆蘋果。

搭配2:一杯豆漿、一根香蕉及烤地瓜。

搭配3:一根玉米及一顆水煮蛋。

搭配4:一碗雞肉飯。

搭配5:一碗500ml的鮮奶南瓜濃湯。

運動常見2迷思

1.運動後必做緩和伸展運動嗎?
A:不一定。從事運動量比較大或是激烈運動,例如打籃球、健身、馬拉松,才需要做緩和伸展運動,目的是讓呼吸調息、放鬆肌肉,幫助血液從四肢回流,避免發生肌肉腫脹、僵硬,也比較不容易發生延遲性肌肉酸痛(Delayed Onset Muscle Soreness,DOMS),例如:鐵腿。

2.受傷後治療多久才能恢復運動?
A:視患部受傷程度而不同。一般而言,拉傷、扭傷的復原時間較短,大約需要數個星期的時間,骨折則需要進行固定、手術,可能半年至一年之久,必須經由醫師評估復原程度,才能恢復運動,以免惡化成慢性運動傷害,可能影響日常生活行動。


※文章內容與圖片皆截錄至華人健康網
   原
圖文提供常春月刊 / 原內容出處:常春月刊428期
   (以上皆為純資訊分享,非商業用途)

2019年1月4日 星期五

每天練習做一件小事!讓身體動動 找回專注力

片來源:康健雜誌(純資訊分享,非商業用途)

農曆新年即將到來,「斷捨離」除了日常物品,身心靈也都該好好去除一些壞習慣。每天都讓自己做一件小事,持續地有毅力地做完,是一種找回專注和自信的好方法。

●用1分鐘繃緊—放鬆全身肌肉
先試著想像你全身的肌肉從上到下慢慢放鬆,然後再由下往上用力,反覆進行緊繃—放鬆的動作,有助減緩交感神經的作用,促進副交感神經活絡;短短1分鐘,對肌肉緊繃、情緒緊張、擔憂、心情不好都有很大的幫助。

●洗車,運動兼療癒
「不只車子髒,當心情很煩躁時,我就會把車開到山上清洗,靜下來跟自己相處,一洗超過5小時,」演員莊凱勛說,洗車對他而言就像一種儀式,不僅能洗掉生活上的不順,也是重整自我的途徑。

●雙手往外旋,鬆開身心的「結」
楊定一博士致力推廣螺旋舞,是以人體中脈為軸心,用身體畫一個橫的∞字,一一鬆開緊繃的肌肉、關節,凍結的筋膜;或者,只要簡單將雙手往外旋,就能感受身心舒暢。

●想放空,跑步吧!
日本作家村上春樹說:「老實說,在跑步時思考過什麼,我壓根兒想不起來。我幾乎從不曾思考正經的事情。我跑步,只是跑著。原則上是在空白中跑步。也許是為了獲得空白而跑步。」

●簡單伸展,釋放肩頸壓力
這招很適合容易肩頸頂叩叩的上班族:身體離牆半步的距離,雙手打開,手肘彎曲,高舉於身體兩側(如果不舒服,手心朝前置於身體兩側即可),收下巴,手肘、手腕、頭、肩膀、上背貼穩牆上,僅下半身遠離牆壁。

片來源:康健雜誌(純資訊分享,非商業用途)

吸氣時儘量將腰部和背部平貼牆壁,前方胸肋向後向下收,吐氣時放鬆,反覆來回。手伸得愈高,強度愈強。

這個動作有助放鬆肩頸、脊椎,伸展胸大肌、訓練後背肩胛肌群,能啟動核心肌群,釋放脊椎和肩頸壓力。

※文章內容與圖片皆截錄至康健雜誌
   (以上皆為純資訊分享,非商業用途)

2018年12月28日 星期五

運動後冷卻收操竟這麼重要!必學2招拉筋排出疲勞物質

 

片來源:早安健康(純資訊分享,非商業用途)

運動後疲勞物質會在體內積蓄,不但讓人感覺疲憊、難以展開下一輪的挑戰,若是長時間積蓄,竟然還會增加罹患糖尿病、動脈硬化、 高血壓等疾病的機率,甚至提高肥胖風險,讓運動效果大打折扣!日本運動訓練師建議運動完簡單伸展小腿肌,幫助肌肉恢復,可望使體內疲勞物質加速排出,。 

運動後緩和運動和熱身同樣重要 
日本運動訓練師西村典子表示,進行健走、慢跑等有氧運動,或是肌力訓練之前,如果沒有確實暖身,可能會受傷;而運動前要熱身的觀念經過多年推廣,也已成為許多人運動前的例行公事。但是,卻很多人忽略了運動後的身體也需要放鬆舒緩,而在運動後直接沖澡、休息,容易導致疲勞物質在體內長時間積蓄,讓疲勞感久久不能散去。

日本公益財團法人長壽科學振興財團‧健康長壽NET資料顯示,疲勞長時間在身體累積,身體會起防衛反應、刺激體內類固醇激素分泌。大量分泌的類固醇激素,可能會增加血管老化、動脈硬化、胰島素阻抗的風險,提高糖尿病、肥胖機率,甚至可能與高血壓、高脂血症、代謝症候群等生活習慣病有關,也有造成心肌梗塞、腦梗塞的可能。 

因此,為了避免疲勞物質堆積而提高人體生病、受傷風險,西村典子建議運動後,利用兩個簡單動作拉伸小腿比目魚肌、腓腸肌,同時也能幫助穩定心跳、加速體內疲勞物質分解代謝,快速消除疲勞。 

伸展小腿肌,加速排出疲勞物質 
西村典子解釋,為了加速排出疲勞物質,小腿是相當關鍵的部位。平常流動到下肢的血液、淋巴液,必須透過小腿肌肉的「肌肉幫浦作用(Milking Action)」,來幫助輸送血液回到心臟,因此小腿也有「第二心臟」之稱。透過運動小腿肌,可望使血液循環變好、加速疲勞物質分解代謝,進而達到消除疲勞的效果。 

1. 單腳半跪,雙手抱膝,上半身重心放在前腳,並注意前腳貼緊地面,充分伸展小腿比目魚肌10秒後換腳,左右腳各進行2~3次。
片來源:早安健康(純資訊分享,非商業用途)

2. 雙腳與肩同寬,雙手向前壓地面,臀部向後翹,伸展雙腳的比目魚肌、腓腸肌,同時注意腳掌不要離開地面,伸展10秒為一次,共做2~3次即可。
片來源:早安健康(純資訊分享,非商業用途)


※文章內容與圖片皆截錄至早安健康/張承宇報導
   (以上皆為純資訊分享,非商業用途)

2018年12月21日 星期五

歐美研究:最長壽運動是它!比健身房更健康的6種運動

片來源:早安健康(純資訊分享,非商業用途)

【早安健康/張承宇報導】現代人嚴重缺乏運動,帶來許多健康風險,讓許多業者嗅到商機,各式各樣的健身房應運而生,各大健身房業者也常在廣告上刊登健美男女的照片,強調大量噴汗帶來的健康效果,吸引民眾爭相報名。其實,丹麥一項最新研究指出,比起上健身房,能更有效增加平均餘命的運動至少高達7種,其中竟有年長者也能輕鬆做到的運動! 

丹麥研究:騎腳踏車、慢跑、做體操比上健身房更能增加壽命 
丹麥腓特烈堡醫院,針對丹麥首都哥本哈根市8,577名男女,進行約25年的追蹤調查,分析各種運動能增加的平均餘命(註),並於2018年9月登載於期刊《梅奧診所學報(Mayo Clinic Proceedings)》之中。研究結果顯示,比起久坐不運動的族群,下列運動會讓平均餘命有不同程度的增加: 

◆網球+9.7年。
羽毛球+5.2年。
足球+4.7年。
騎腳踏車+3.7年。
游泳+3.4年。
慢跑+3.2年。
體操等輕度運動+3.1年。
健身房運動(health club activities)+1.5年。

運動和平均壽命的因果關係,目前醫界仍未能完全釐清,但研究小組特別關注於需要社交的運動往往能讓餘命更長這一點。 

研究的共同作者、聖路加中美心臟學院(Saint Luke's Mid America Heart Institute)心臟病專家James O'Keefe認為,「玩」是大自然對於壓力的天然解藥,這次的研究也顯示了「玩伴」對於健康的重要性,如果能與同伴進行互動,像是籃球、高爾夫球等需要同伴或隊伍的運動,對於心理和生理都有獨特的健康效果。 

James O'Keefe也提到,近期知名醫學期刊《The Lancet》中的另一項研究,也認為多人運動對於改善心理健康最有幫助。雖然新研究的結果還需要更多後續研究進一步確認,但James O'Keefe認為,習慣單獨騎腳踏車或慢跑的人,也許可以考慮和他人一起組成運動團,對增進健康更有好處。 

日醫師推騎腳踏車運動全身,減輕膝蓋負擔、提高心肺功能 
而網球、足球等運動雖然健康,但高強度的運動不是那麼親民,日本醫師會認證健康運動醫師梶山泰男建議騎腳踏車來運動。他表示,比起慢跑、走路,騎腳踏車更能減輕膝蓋的負擔,而且也具有良好的運動效果,堪稱中高齡者的運動首選。 

梶山泰男強調,很多人以為騎腳踏車只會運動到下半身,但其實騎乘騎腳踏車時,不但需要用到臀部和背部的肌肉,雙手也需出力握手把,能夠活動到全身,因此有助提高心肺機能、增加代謝量,還可能對預防改善 高血壓、糖尿病、動脈硬化、代謝症候群等疾病有效。梶山泰男建議每天騎20分鐘,就對健康有正面幫助。 

※平均餘命(Life Expectancy):據國家教育學院資料,平均餘命係指一個人從目前年齡算起,預期可繼續存活的平均年數。
※文章內容與圖片皆截錄至早安健康 張承宇報導(以上皆為純資訊分享,非商業用途)

2018年12月14日 星期五

甩掉腰酸背痛!5分鐘貓式運動,舒緩肌筋膜緊繃

在台灣,逾半數的民眾都曾有腰痠背痛的困擾。專家指出,身體若長時間維持某一姿勢,必有一些肌肉長期處於緊張狀態,時間久了會出現酸痛感覺等肌肉疲勞症狀,就可能是肌筋膜緊繃所致。建議可用「5分鐘貓式運動」舒緩肌筋膜緊繃。
片來源:華人健康網(純資訊分享,非商業用途)


衛福部南投醫院吳政軒物理治療師表示,久坐不動是造成腰酸背痛原因之一,其中上班族腰部肌筋膜緊繃更是常見病灶,病患常會覺得腰部無時無刻都很緊繃,雖然躺下來會好一些,但是剛躺下的時候也會感覺到腰部是懸空的無法放鬆。

肌筋膜緊繃 肌肉運作不平衡
通常症狀會在腰部的兩側,嚴重的時候甚至會蔓延到上背部。另外,還有一個特點,就是會隨著身體狀況而改變。病患通常會感覺到當比較累或壓力較大時,腰痠的情況會比較嚴重。這是因為疲倦壓力等心理因素也會影響筋膜的鬆緊。

而最常見的原因就是肌肉使用的不平衡。當姿勢不良或有舊傷時,會養成錯誤的使用肌肉習慣(過度的使用大肌肉,而讓小肌肉休息)。久而久之造成大肌肉的過勞,而過勞的肌肉就會越來越緊繃,而休息的小肌肉卻越來越不用做事。
5分鐘「貓式運動」可舒緩肌筋膜緊繃,是居家復健妙方。
片來源:華人健康網(/衛福部南投醫院。純資訊分享,非商業用途)


多運動 防肌筋膜疼痛症候群
以腰部來說,脊椎兩側的豎脊肌(Erector Spinae)就是最常被要求過度工作的肌肉,而豎脊肌的過勞容易導致疼痛。此外,若是肌肉缺乏營養、微量元素等,如維他命B、C、鈣、鉀、鎂等,也會引起肌筋膜疼痛症候群。

在居家護理方面,平時應避免同一姿勢或動作持續過久,最好每半小時到1小時休息5到10分鐘。習慣抬頭挺胸,少當低頭族。養成適度運動習慣,藉此訓練肌肉力氣與耐力。

貓式運動 舒緩肌筋膜緊繃
至於,應如何治療肌筋膜的緊繃?吳政軒表示,除了按摩把過勞的肌肉放鬆之外,針對肌肉張力不平衡之復健運動是非常重要的。針對肌筋膜緊繃的民眾,提供可以在家自己嘗試舒緩腰部肌筋膜緊繃運動,利用5分鐘「貓式運動」舒緩肌筋膜緊繃。

作法:

1.  趴在床上做四足跪姿。

2.  將上背部緩緩的弓起。

3.  然後想像自己的骨盆是一個水桶,緩緩的往下倒水,讓腰部做出下沉的動作(注意:此時上背仍然要保持拱背的姿勢,而只有骨盆產生動作)。

4.  維持這個姿勢10秒鐘。

5.  1次做10下,1天至少做3次。

此運動可以有效讓豎脊肌的張力下降。若搭配按摩、滾筒按壓、網球按壓肌肉放鬆的手法,效果會更好。

※文章內容與圖片皆截錄至華人健康網;/衛福部南投醫院。
   (以上皆為純資訊分享,非商業用途)

2018年12月7日 星期五

一定要早起運動嗎?

有人習慣早上晨跑、做體操,有人只能下班後才去健身房。到底哪個時間運動最好?
片來源:康健雜誌(純資訊分享,非商業用途)

傍晚是人體生理週期最適宜運動的黃金時間。這時身體核心溫度已逐漸升高,肌肉最暖和且最有彈性,反應最快、力氣最大,人最清醒,不易受傷,而脈搏跳動與血壓則最低。

運動表現跟荷爾蒙濃度也有關。跟肌肉強健有關的荷爾蒙是睪固酮,男女皆然,如果你在傍晚進行阻力訓練,會比早上運動時製造更多睪固酮。而且跟脂肪囤積有關的壓力荷爾蒙可體松在清晨濃度處於最高點,然後慢慢減少,運動也有助它濃度下降。因此,傍晚似乎是比較適合運動的時間。

不過也不能太晚運動,超過晚上9點之後,較容易影響睡眠。只要不那麼晚,晚上運動似乎有助睡眠。曾有研究比較下午1點及晚上7點,兩個時間點的運動成效,發現晚上7點運動反而能幫助夜裡睡得更香甜。

晨型運動也有其好處
早上似乎比較容易維持運動習慣。傍晚的運動很容易因為工作、瑣事而無法完成。

而且有時工作一整天之後,亟需意志力才能拖著疲憊身心再到健身房報到。

早上運動還能幫助提神醒腦。有研究指出,早上適度運動,例如在跑步機上走個45分鐘,有助控制運動後的食慾;且空腹運動能幫助燃燒更多脂肪。

其實最重要就是養成固定規律的運動習慣。
如果你固定下午4點運動,或固定早上8點晨跑,你的身體會適應你的運動規則,慢慢地,你在這時間的運動成效會比其他時間好,包括運動表現提升,耗氧量更高,而且較不易感到疲倦。

還是再提醒一下,如果早上運動,就要確實做好暖身,讓身體熱起來後再開始運動;如果晚上運動,就要堅持到底,甚至把運動包帶在身邊,讓你能在下班後直接換裝出發。而且儘量在睡前3小時前運動,否則可能因為太興奮而不易入睡。


※文章內容與圖片皆截錄至 康健雜誌 / 作者 : 楊心怡 
   (以上皆為純資訊分享,非商業用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