惜福

珍惜每一位與我們有緣的顧客

未來之寶

孩子是我們最珍貴的未來之寶

專業

在專業上我們持續不斷的精進

和樂

努力照顧讓大家享有和樂的生活

照護

為您與家人的健康我們全力以赴

顯示具有 心肌哽塞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顯示具有 心肌哽塞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2018年7月24日 星期二

別以為夏天不會心肌梗塞!發生率不會因溫度上升而減少

長期處於高血壓、高血脂,又在沒有治療的情況下,身體隨時都會負荷不了,就像顆不定時炸彈一樣,即使是在炎熱的夏天,也會發生心肌梗塞的。

片來源:華人健康網/原出處_常春月刊(純資訊分享,非商業用途)

「好熱哦!」這句話已經成了最近每個人掛在嘴上的口頭禪,因為溫度幾乎天天破30℃,並且還不斷地創新高。夏季高溫除了要小心熱衰竭、中暑之外,還要小心一種致命疾病──心肌梗塞,上個月才獲得民進黨提名,競逐屏東長治鄉長的巫國彰,因心肌梗塞送醫不治;2年前已故台語歌王郭金發,也是在炎夏參加重陽節敬老演唱會時,在台上演唱《燒肉粽》卻突然昏倒,最後送醫不治,這都是典型的心肌梗塞致命案例。

國泰醫院急診室最近就接獲一名50歲的男性病患,中午時間在工地無預警昏倒,同事緊急打電話請救護車前來搶救,本來以為應該是中暑,經過消防救護員檢查後才發現,原來是急性心肌梗塞。所幸在送醫途中以電擊方式進行急救,抵達醫院後再由醫療團隊接手,緊急從大腿靜脈插管進行心導管手術,在梗塞的心血管處加裝了2個支架,才成功從鬼門關搶救回來。

事實上,這名工頭,平常都自以為身體很健康,殊不知高血壓、高血脂等問題早已上身,然而長期處於高血壓、高血脂,又在沒有治療的情況下,身體隨時都會負荷不了,就像顆不定時炸彈,即使是在炎熱的夏天,也會發生心肌梗塞的。

異常炎熱極端氣候,提升心肌梗塞風險
根據國泰醫院的統計,最近隨著溫度持續上升,類似的案例可不只這一件,而且情況都很相近,可見心肌梗塞的發生率,並不會因為溫度上升而減少,反而現代這種異常炎熱的極端氣候,更可能會提升心肌梗塞的發生率。

國泰醫院心血管中心主治醫師張釗監表示,心肌梗塞不是冬天的專利,臨床觀察就發現,心肌梗塞發生的比率,除了一般在冬天寒流來的時候會暴增至少2成外,在夏天炎熱或是換季的時候,在國泰醫院的急診臨床數據上,心肌梗塞案例也都會明顯增加1成以上,因此即使在夏天,也不能輕忽心血管疾病的危險性。
片來源:華人健康網/原出處_常春月刊(純資訊分享,非商業用途)

為什麼夏天也會心肌梗塞?
心肌梗塞發生的原因,醫學界認定為部分心臟肌肉缺乏血液供應氧氣,導致心肌細胞壞死,常發生在供應血液到心臟的冠狀動脈發生粥樣硬化,導致動脈失去原有的彈性,血管壁變厚、變硬,內腔逐漸變窄或堵塞,血液不易流通,最後導致心臟肌肉因缺血而壞死。

至於會發生冠狀動脈病變的情況,通常是指向天氣太冷,導致血管過度收縮,因而從血管壁剝落血塊堵塞血管,只是一般這種現象大多是發生在寒冷的冬季,為什麼夏天也會心肌梗塞呢?張釗監進一步分析,心臟最適宜的氣溫是22℃到25℃,氣溫太高或太低,都會讓人體的交感神經亢奮,這樣就容易造成動脈血管的粥樣硬化斑塊破裂,進而引發心肌梗塞。

高溫脫水、溫差大,是夏天猝死關鍵
夏天發生急性心肌梗塞的確切原因,仍需醫學研究進一步證實,目前醫界推測可能與高溫脫水和冷熱溫差劇烈變化有很大的關係。高溫脫水指的是體內的水分嚴重不足,當天氣炎熱、水分又沒有適度補充的情況下,血管就會出現缺水的現象,那麼血液將會因而變得比平常還要濃稠,一旦血液變的濃稠,就可能影響血管功能,進而出現血塊造成血栓。

張釗監表示,冷熱溫差劇烈變化,像是冷氣房和戶外的冷熱進出,或是大量吃冰、喝冰飲料消暑的情況,都有可能會造成血管急劇收縮,血管彈性不好的人,在這個時候恐怕就容易發生血栓。急性心肌梗塞的危險因子,有抽菸、糖尿病、高血壓、高血脂、年齡(男性大於45歲,女性大於55歲)、家族史、懶散不運動的生活型態等。

把握黃金12小時,即時搶救生命
心肌梗塞發作時,及時正確搶救是關鍵,一旦急性心肌梗塞發作,必須把握救命的黃金12小時,盡速送醫施行心導管手術,打通阻塞的血管;其實,大約有5到7成的病患,在第一次有胸痛感受時,就已經心肌梗塞了,但卻不知這就是警訊。所以,患有心血管疾病的慢性病患者,平常就應該要隨身攜帶所謂的「舌下片」,也就是硝化甘油,一旦出現胸口鬱悶、心臟絞痛、呼吸不順或胸部被勒緊等,疑似心肌梗塞症狀的感覺,就要趕快含1片舌下片,5分鐘後不適症狀如果沒有緩解,就必須要再含1片,同時要趕快前往醫院接受治療。

片來源:華人健康網/原出處_常春月刊(純資訊分享,非商業用途)

若是你發現旁邊的人有類似心肌梗塞的症狀時,他又沒有舌下片等緩解藥物,請趕緊打119,現場如果有傻瓜電擊器(AED),可以先以心電圖檢查功能來替患者判斷心血管的功能,進而施以電擊搶救。後送醫院之後,醫師則要趕緊確認血管塞住的位置,然後盡速進行心導管手術,將導線從大腿進入靜脈到心臟,以氣球擴張術撐開塞住的血管,再放上支架打通血路。

如何預防心肌梗塞?
要避免心肌梗塞,事前的預防不可少,即使在夏天,同樣要注意室內冷氣房與室外熱翻天的冷熱交替溫差的問題,最好在離開冷氣房之前,在門口站個3~5分鐘,適應一下室內外溫度的轉換。等到身體習慣了較高的溫度之後,再出門是比較好的方式;另外,在高溫炎熱的環境下,一定要隨時補充足夠的水分,以避免血液出現濃稠的危險情況。

平常飲食就應該以清淡為主,低脂、低鹽,並減少高膽固醇食物的攝取,才能避免高血糖、高血壓及高血脂等三高疾病上身,因為三高族群的病人,尤其是糖尿病患常合併有三高,加上多重代謝異常,壞膽固醇容易囤積在血管裡,容易造成大規模血管阻塞病變。因此,如果已經有三高或心血管疾病相關病史的患者,一定要定期到醫院追蹤檢查,並且持續接受藥物等治療,控制好病情,才能降低心肌梗塞發生的機會。

男性患者比女性多很多
在心肌梗塞病人族群中,男性發病個案數比女性來得多,男性就占了7~8成之高,因為男性多半合併有菸酒等不良習慣,以及體重過胖等問題,心血管的彈性與功能都會因而降低;而女性除了較男性少有不良習慣之外,心血管則先天受到女性荷爾蒙的保護,所以,心肌梗塞好發的年紀比男性延後10年左右。

心肌梗塞典型症狀
持續性胸痛、盜汗和呼吸困難,是心肌梗塞最典型的症狀,輕微者可能只感到胸悶,嚴重者可是會造成心肌細胞永久性的損傷,甚至引發心律不整或心臟衰竭等致命的併發症。尤其急性心肌梗塞更是令人措手不及,患者通常在發病後1個小時內就猝死,死亡率相當高;不過,仍然有一半以上的心肌梗塞患者,病發前是沒有任何症狀的。


※文章內容與圖片皆截錄至華人健康網/原文出處_常春月刊424期
   純資訊分享,非商業用途

2018年7月17日 星期二

男沖涼險心肌梗塞!4情況別洗冷水澡

片來源:優活健康網(純資訊分享,非商業用途)

蔡先生某日農務後大汗淋漓,返家沖冷水澡。約1小時後竟出現胸悶情形,起初不以為意,但因持續性胸悶、胸痛不適,就醫檢查發現心肌部分梗塞,緊急施做心臟支架手術救回一命。

飲酒飽餐後、勞動、發燒 別急著沖涼
衛生福利部桃園醫院病房護理師烏静勤說明,大量流汗時,皮下血管擴張、毛孔放大、全身血液迴流加快,此時洗冷水澡造成全身血管突然收縮、汗毛孔關閉,也刺激交感神經,導致心跳變快、血壓升高,易增加心血管疾病及腦血管疾病發作機率,嚴重更可能引發急性心肌梗塞。以下幾種情況出現時,也應避免洗冷水澡:

1)飲酒後

2)飽餐後

3)勞動後

4)發燒後

溫度、時間應適宜 先洗四肢再洗全身
烏静勤護理師表示,除了上述4種情境下應避免洗冷水澡,中老年人及本身有心血管疾病,如高血壓、冠狀動脈心臟病患者,一定要避免在高溫環境下突然降溫,否則恐怕引起生命危險。

炎炎夏日來個冷水澡雖然愜意舒適,建議水溫介於20至30度,先從四肢開始,再洗全身,時間控制於15分鐘內,沐浴後須擦乾身體。若途中身體感到不適,應立即停止。若為大量流汗,應等候半小時,降低身體與水溫溫差再洗冷水澡,避免憾事發生。

※文章內容與圖片皆截錄至優活健康網
   純資訊分享,非商業用途

2018年4月10日 星期二

睡太多傷身!日睡9小時腦部恐退化

圖片來源:優活健康網

睡眠與健康的關係眾說紛紜,從避免靜電累積的觀點來看,睡太多對身體其實不好。「睡太多對身體很不好?為什麼呢?」首先,長時間躺在床上不是一件好事。理由在於躺在床上形同處於絕緣狀態下,無法排除體內靜電。在戶外散步多少可以接觸到土壤或樹木;在家裡洗手或洗澡,也有機會排除體內靜電。不過躺在床上,卻沒有排除體內靜電的機會。

一天睡9小時以上 腦部退化的程度顯著
美國的流行病學調查指出,一天睡九小時以上的人,三年來腦部退化的程度遠比一天睡六到八小時的人顯著,因此睡眠和阿茲海默症等失智疾病的關係也備受矚目。平常我們清醒時,用在思考或對話上的能量,只佔大腦整體消耗量的百分之五。修復受損神經細胞用掉百分之二十,剩下百分之七十五是睡眠時用掉的。「身體休息的時候,大腦的活動反而活躍!」

美國華盛頓大學的馬卡斯‧雷克爾博士,推導出了預設模式網路的理論。過去,一般都認為人在睡覺或發呆時,大腦不會進行有意義的活動。然而預設模式網路的理論,推翻了這個說法。預設(Default)是電腦用語,為「原始設定」的意思,也就是一開始就設定好的標準狀態。這就好比汽車停下來,但引擎沒有關閉,隨時可以再行進的狀態。我們的大腦也具有協調腦內各種神經活動的作用。

身體疲勞生病需要多休息 仍需每3小時起床一次
換句話說,馬卡斯‧雷克爾博士發現,睡覺或發呆放空的時候,腦部使用的能量反而比較多。深入調查預設模式網路的連繫,有助於早期發現失智症,提供有效的治療。實際上,罹患阿茲海默症的病患,預設模式網路的連繫都比較脆弱。「能量用得越多,體內靜電也會生成越多嗎?」是的。

而且待在床舖這個絕緣體上,體內靜電會不斷累積。睡眠的時間越長,落雷帶來的風險就越大。因此我個人建議睡眠時間六小時就好,最多不要超過七小時。身體疲勞想多睡一點的時候,或是生病需要多休息的時候,也請每三個小時起床一次,稍微補充一些水份,不然到浴室洗手或洗臉也好,去庭園接觸土壤是最理想的。

在乾燥的室內睡覺 容易使血流持續惡化
當下不妨淺嘗鹽巴再補充水份,鹽富含鈉和氯等礦物質,體內靜電會更容易結合。不過有一個說法是,害怕罹患動脈硬化、高血壓、癌症的人,最好不要攝取太多鹽份,這一點請多加留意。另外,也請避免在乾燥的室內睡覺。這樣血液中的紅血球容易結合黏在一起,紅血球黏在一起再加上體內靜電的不良影響,血流就會持續惡化。

心肌梗塞或中風等疾病,因為自律神經(自主調節內臟與血管的神經,無關意志)的影響,好發於冬天的早晨。其實在乾燥的房間裡睡覺,身上累積大量的體內靜電也是一個原因。

※文章內容與圖片皆截錄至uho優活健康網
   (原文摘自:世茂出版 赤腳接地氣)
   純資訊分享,非商業用途

2018年1月16日 星期二

寒流低溫猝死300人 做好8招能保命

照片來源:健康醫療網

醫師強調,做好頭頸部保暖最為重要,外出應善用帽子、圍巾、口罩,而身著衣物應以多層次穿搭,提供較好的保暖效果。

近日寒流來襲,全台逾300人猝死,台北市殯儀館冰櫃因而爆滿。面臨低溫天氣,民眾該如何自保呢?醫師強調,做好頭頸部保暖最為重要,外出應善用帽子、圍巾、口罩,而身著衣物應以多層次穿搭,提供較好的保暖效果。

2大危險族群 天冷容易猝死
台北市立聯和醫院和平院區緊急醫療部災難醫學科主任簡立建指出,低溫猝死者以心血管疾病及年長者為主,因為血壓劇烈變化,造成中風、心臟病發作而死亡,尤其是清晨5至6時,以及晚間8至9時,為2大高峰期,建議民眾做好相關預防措施。

低溫保健8要點 預防發生猝死
簡立建主任提供「低溫保健8要點」。
第一,保暖,身處在低溫空間或外出時,要做好完整的保暖,尤其注意頭頸部和四肢末端,善用圍巾、帽子、口罩、手套、襪子、防滑鞋,以及多層次保暖衣物,方便穿脫;
第二,暖身,剛起床後活動勿過於急促,應先補充溫開水,身體活動以溫和漸進方式慢慢增加;
第三,避免大吃大喝及情緒起伏太大;
第四,避免飯後或喝酒後立即泡澡。
第五,避免加重身體壓力,心血管疾病及年長者應避免大清早外出運動,晚餐後也不要立即運動,至少隔1個小時;
第六,妥善控制病情,規律服藥、定期回診,以及定期量測的血糖、血壓、血脂肪數據;
第七,外出隨身攜帶健保卡及緊急備用藥品;
第八,發生疑似中風或心肌梗塞急性發作時,快打119正確就醫。

危險徵兆速就醫 搶救寶貴性命
簡立建主任強調,當出現胸悶、喘不過氣、冒冷汗等心肌梗塞症狀,或發生臉部不對稱、雙手一邊較無力、說話不順的中風症狀,應最快速到達醫院,有助於搶回寶貴性命及減少後遺症。

※文章內容與照片皆截錄至健康醫療網

   純資訊分享,非商業用途

2017年12月18日 星期一

心肌梗塞易猝死 把握救命黃金12小時

五成心肌梗塞沒症狀 三高族要特別注意
照片來源:健康醫療網

胸痛、盜汗及呼吸喘典型症狀
最近溫差很大,有三高病史者,可得要特別注意保暖以免引發心肌梗塞!醫師提醒,心肌梗塞好發於寒流來襲的季節,而心肌梗塞典型症狀會有胸痛、盜汗呼吸困難;近年來,心肌梗塞年齡層有下降現象,由於心肌梗塞很容易導致猝死,不得不慎。

心肌梗塞發生年齡逐年下降
彰化基督教醫院心臟血管內科簡思齊醫師表示,心肌梗塞一般好發年紀為50歲以上有心血管風險(如三高及抽菸)之患者,但近幾年由於國人飲食習慣精緻化,及環境中的危險因子增加,致使三高發生年齡逐年下降,心肌梗塞發生最低年齡亦隨之逐年下降。而及早注意到症狀的發生,及早到達醫院進行處理及治療,乃是急性心肌梗塞治療的黃金標準。

五成以上沒有任何症狀
心肌梗塞患者發病時,持續性胸痛盜汗呼吸困難是最典型的症狀,但約有五成以上患者,沒有任何症狀。簡思齊醫師指出,患者在症狀和影響的程度上也有所不同,輕微者可能只感到經常性的胸悶嚴重者則會造成心肌細胞永久性的損傷,引發如心律不整心臟衰竭併發症

糖尿病患以突發性氣喘來表現
值得注意的是,急性心肌梗塞更是令人猝不及防,簡思齊醫師進一步指出,嚴重的患者有可能在發病後1個小時內猝死,是死亡率相當高的急症。因心臟的收縮功能受到影響,會產生劇烈胸痛、頭暈、發冷汗的症狀。另外,糖尿病患因為神經病變,可能不會有劇烈胸痛症狀,而是以突發性氣喘來表現。膽固醇過高、高血壓肥胖者,都是心肌梗塞的高危險族群,皆須特別警覺。

把握救命黃金12小時
簡思齊醫師提醒,心肌梗塞也好發於寒流來襲高溫熱天的季節。一旦急性心肌梗塞發作,需把握救命的黃金12小時,儘速送醫施行心導管手術,打通阻塞血管。約有五至七成以上的病患在第一次胸痛時,就已經是心肌梗塞了,故此病預防遠勝於治療,平時應多注意危險因子的檢測及防治,有八成是可以有效預防的。

有家族史應每年接受檢查
如果家族中有心肌梗塞病史者,簡思齊醫師建議每年接受檢查;民眾如有上述典型症狀,應盡早至心臟血管內科就診,以利早期發現、早期治療。


※文章內容與照片皆截錄至健康醫療網

   純資訊分享,非商業用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