惜福

珍惜每一位與我們有緣的顧客

未來之寶

孩子是我們最珍貴的未來之寶

專業

在專業上我們持續不斷的精進

和樂

努力照顧讓大家享有和樂的生活

照護

為您與家人的健康我們全力以赴

顯示具有 睡眠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顯示具有 睡眠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2018年12月4日 星期二

午休趴著睡 小心5大傷害

片來源:康健雜誌(純資訊分享,非商業用途)

午餐後適度、規律的午睡,可以讓身體快速充電,提升下午工作的專注力、增進工作效能。但若午覺睡醒後身體出狀況,可能是你的睡姿有問題。

許多上班族午餐後習慣直接將雙手當枕頭、頭側一邊、駝著背趴在桌上小睡片刻。一覺睡醒不僅臉上出現一道道紅色睡痕,有時還會手麻、腳麻、脖子酸痛,甚至出現視力短暫模糊的狀況。

壢新醫院運動醫學科主任林頌凱表示,午睡片刻確實是補充體力、維持最佳狀態的提神妙方,午休時最好躺著睡,對身體的負擔最小。不過上班族、學生族礙於環境因素,大多無法躺下來,只能趴著睡。

許多人趴睡習慣以手當枕頭、頭側一邊睡,其實是錯誤的午睡姿勢。長期以這個姿勢午睡,容易壓迫手腳神經、眼睛、胸腔,造成落枕、手麻、腳麻等5大傷害。

傷害1/落枕 : 午休趴睡時頭歪一邊,脖子處於接近90度不正常的彎曲角度,這時頸椎的肌肉被極度延展、拉伸,時間一久肌肉疲乏,就容易出現落枕疼痛的狀況。

傷害2/手麻:午覺睡醒時手麻掉不是因為中風、血管阻塞等因素,而是壓迫到手部神經。趴睡時頭部的重量壓在手肘的位置,容易壓迫到手肘內側、骨頭旁淺層的尺神經,導致睡醒時無名指、小指出現酸麻的情況。

傷害3/腳麻:午休睡醒後腳麻的狀況可能比手麻還要來得更多。這是由於趴睡時頭歪一邊、身體也側一邊,當某一邊的臀部壓在椅子上的時間過久,壓迫到坐骨神經,容易造成暫時性的「坐骨神經麻痺」。症狀輕微會感到腳部稍微酸麻,但若症狀嚴重導致單腳沒力,走路時會一跛一跛,甚至整隻腳都動不了。

傷害4/視力模糊:趴睡時若手肘壓迫到眼球,導致眼睛血流量不足、眼壓過高,可能會造成短暫視力模糊。

傷害5/心肺功能受影響:趴睡時身體是呈現彎曲的狀態,對於肥胖或心肺功能不佳的人來說,這時胸腔內的心臟、肺臟受到壓迫,容易影響呼吸、心血管功能,但一般身體健康的人較不受影響。

幸好,趴睡造成的手麻、視力模糊狀況,通常只是暫時的神經麻痺,並不會持續太久。

不過要注意的是,「長時間以不良姿勢低頭滑手機、念書、打電腦,這些脖子原本就容易出現『頸椎骨刺』或『椎間盤突出』的民眾,若每天都以錯誤姿勢趴睡,更容易加速引發上述症狀,」林頌凱特別叮嚀。

(午睡片刻是補充體力、維持最佳狀態的提神妙方,午休時躺著睡,對身體的負擔最小。)
片來源:康健雜誌(純資訊分享,非商業用途)

掌握正確趴睡姿勢 適度午睡補活力
其實只要改掉錯誤的趴睡習慣、掌握正確趴睡姿勢,適度午休好處多,短短30分鐘的午睡,就能補足下午工作所需的活力。國泰綜合醫院復健科物理治療師林耕德表示,趴睡時頭部的高度是影響頸椎、脊椎彎曲角度的關鍵。「頭部位置越低,頸椎、脊椎彎曲的幅度越大,要承受的壓力也越大。」

因此,趴睡時最好準備一個午睡枕,午睡枕高度越高越好,趴下去的位置最好在肩膀的高度,讓身體維持微微15度前彎的曲線。一般建議可以將枕頭對折,雙手放在枕頭凹陷裡,額頭枕著枕頭正趴著睡,注意不要壓到眼睛,採取這種趴睡方式對身體的負擔較小。

此外,「使用午睡枕墊高頭部,能減輕胸口被擠壓的狀況,對心肺功能、胸腔,也具有保護的作用,」林頌凱補充。

仰睡傷更大!頸枕、腰部靠枕很重要
午休除了趴睡外,還有人習慣將頭部靠在椅子上仰睡,認為這樣就不會造成趴睡傷害。但林頌凱強烈指出,「仰睡對頸椎、脊椎造成的傷害比趴睡傷害更大!」

正常人的脊椎有微微的彎曲幅度,但仰睡時脖子、背部不可能緊貼椅背,這時頸椎、脊椎是處於騰空、沒有支撐的狀態,一不小心就很容易閃到腰或閃到脖子。尤其「脊椎為萬病之源」,脊椎如果沒有顧好,會連帶影響頸椎、胸椎、腰椎的健康狀況。

一般不建議以仰睡姿勢午睡,若非不得以只能仰睡,記得頸椎及脊椎都要有支撐,可以在脖子放個頸枕、腰部放個靠枕,支撐越多身體才能放鬆、減少傷害。

林耕德表示,頸枕設計是環繞著頸椎,跟護頸的功用一樣,能支撐頸部,將脊椎穩定在正中位置,睡覺時脖子才不會東倒西歪。至於頸枕的選擇,依每個人喜好、身材胖瘦不同,不管是充氣式的或是記憶材質都可以,重點是頸枕必須要完全貼合、支撐住頸椎凹窩的空間,對頸椎才有保護的作用。

最後,醫師們提醒,午睡盡可能定時定量,約10~30分鐘就足夠,千萬不要超過1小時,否則醒來會感覺昏沉不適。此外,過了下午3點就別再睡午覺,以免影響日夜作息。 


※文章內容與圖片皆截錄至 康健雜誌 / 作者 : 黃惠姍
   (以上皆為純資訊分享,非商業用途)

2018年9月4日 星期二

熬夜喝牛奶好嗎?吃餅乾、泡麵是熬夜剋星?

你也是晚上不睡覺,拚命追宮廷劇、網購的熬夜一族嗎?熬夜會影響健康,甚至有研究提出「熬夜=慢性自殺」的警語;如果逼不得已必需熬夜,希望能延續體力,又不想影響隔天的精神,有一些適合熬夜吃的食物,例如牛奶,還有推荐的運動,大家不妨快來筆記。
片來源:華人健康網(純資訊分享,非商業用途)

不得已一日或數日熬夜 醫師:注意熬夜時的飲食、活動
現代上班族工作時間延長,影響夜間的睡眠時間;此外,晚上不睡覺,專心上網追劇、購物刻意減少睡眠熬夜的人,比比皆是!熬夜不僅對身體不好,隔天的工作效率也很容易變差。但是,有的人是為了考試或其他緊急目的而一日或數日熬夜,雖可接受,但需要有規劃,才能有效率的進行。


耳鼻喉科名醫江秉穎在新書《自己的睡眠自己救》中表示,注意熬夜時的飲食、活動,以及睡眠相關調整技巧,有助於暫時度過漫漫長夜後,還能有一定的精力接受隔天的挑戰。

熬夜時別吃餅乾、乾泡麵〜改成牛奶、花生等富含蛋白質的食物為佳
吃哪一些食物能夠幫助人在需要熬夜的情況下,保持活力?大腦雖僅佔體重百分之二,但是所耗用全身的能量卻佔百分之二十到二十五,因此,熬夜時如何吃相當重要。

熬夜時的飲食,不能是純粹含醣類的。熬夜者吃的食物成分中主要是蛋白質、醣類與脂肪,有一定的比例來補充能量,這樣念書的延續性與體力才會比較好。

片來源:華人健康網(純資訊分享,非商業用途)

熬夜不僅對身體不好,隔天的工作效率也很容易變差。
許多人熬夜時吃餅乾、薯餅、蛋糕、乾的泡麵等等當點心,這些食物較燥熱,會越吃越累、越想睡,因為缺乏蛋白質會讓血糖上升,一小段時間後,很快下降,更容易累。建議熬夜時,適量飲用牛奶、花生、肉品等富含蛋白質的食物較為適合。另一方面,吃熱食對某些人而言,有助於核心體溫的上升,可以暫時讓身體不會想睡覺。

熬夜時應避免劇烈的活動〜舒緩筋骨、適度促進血液循環的動作為佳
從事哪一些活動能夠在需要熬夜到凌晨二、三點的情況下,保持活力?雖要熬夜,但是第二天上午八時以後還是要工作或上課,所以熬夜中應避免劇烈的活動,如此,後半夜的睡眠品質才不會受到不利影響。當後半夜能夠睡得好,白天工作或上課才會有效率,如此的熬夜才是可以接受的。

熬夜時,建議僅可做些舒緩筋骨、適度促進血液循環的動作,避免流汗,因為血液循環太快,核心體溫上升,將不利於後半夜的入眠。

【健康小叮嚀】:
熬夜、睡眠不足,有害健康!除了身體抵抗力變差,容易經常生病;記憶力也會跟著下降、反應遲鈍、頭痛,還有造成胃疼、胃酸,甚至引發胃潰瘍。以及皮膚出現衰老表現,例如:.乾燥、皺紋、暗瘡、色斑等,尤其不睡覺滑手機,更是容易傷害眼睛,使眼睛衰老,例如:視力下降、視力模糊等。以及會讓人變肥胖,並增加憂鬱情緒,都需要特別注意。


※文章內容與圖片皆截錄至華人健康網
   純資訊分享,非商業用途

2018年8月21日 星期二

夏日炎炎正好眠?真的嗎?

最近氣溫不斷飆高,動不動就是滿身大汗!俗話說「夏日炎炎正好眠」,天熱真的會讓人頭昏昏,但是真的有比較好睡嗎?新光醫院睡眠中心李偉康臨床心理師表示,其實這是一個常見迷思,實際上,當溫度較低時反而會提升睡意,這也是為什麼夏天睡覺時開點風扇、冷氣,維持舒適的環境溫度,反而有助於一夜好眠喔!

片來源:健談網/漫漫健康(純資訊分享,非商業用途)

環境溫度對睡眠舒適度呈現正相關,李偉康臨床心理師表示,其實每個人體內都好比有一隻溫度計,只是各人對於舒服的體溫設定點不同,有些人喜歡待在偏涼的環境中,有些人則比較耐熱,但都會有一個自己覺得舒服的溫度。當環境溫度較低時,體溫也會稍稍下降,讓身體感覺比較舒服、放鬆,也比較容易感覺到有睡意。

然而,在環境溫度過高或過低時,會讓體溫不易維持在個人覺得舒適的區間中,因此在太熱(炎夏)或太冷(寒冬)的環境中,睡眠品質就容易受到溫度變化的影響。所以,冬天躲在棉被中睡覺,特別容易感到睡得好舒服,而在現在的盛夏高溫中,睡覺時建議可運用風扇、冷氣,讓房間維持在涼爽的溫度下,就有助達成一夜好眠唷!

睡眠相關問題,建議諮詢「精神科、身心科、睡眠中心」


※文章內容與圖片皆截錄至健談(專家諮詢:新光醫院睡眠中心 李偉康臨床心理師)
   純資訊分享,非商業用途

2018年5月3日 星期四

躺著也能做!5招輕瑜珈伸展肌肉好助眠

愛自己,從回到自己身上,好好照顧好自己的身體開始。首先感謝自己的身體,總是任勞任怨地維持著生命生存應有的活動,身體從來沒有因為你遺忘它的存在而放棄你,這是真正且最偉大的愛。內在的神性一直守護、滋養著我們,不離不棄。這樣的愛是自愛,是優化生命的開始。保持你的覺知,強化生命的能量,時時刻刻記得對自己說聲「謝謝你,我愛你」,回歸自己、愛自己,這樣的愛從放鬆你的身體開始。
片來源:華人健康往(原出處:快樂文化)
純資訊分享,非商業用途

重量輕瑜伽第1式--躺姿曬太陽
1.躺姿,臀部下方墊枕頭。吸氣,雙腳上下延伸拉長,吐氣 ,放鬆身體,重複5次。

2.雙手枕在後腦勺下方,停留5分鐘。

3.閉上眼睛,把注意力回到身體中段骨盆的位置,吸氣時,從肚臍的位置上下微微延伸;吐氣時把放鬆的能量從肚臍擴散傳送到全身。

片來源:華人健康往(原出處:快樂文化)
純資訊分享,非商業用途

重量輕瑜伽第2式--大腿找肚子
1.躺姿,臀部下方墊毛巾。彎曲左腳,雙手把左腳抱靠近身體。

2.停留3分鐘,換腳。

3.注意力回到彎曲那隻腳的髖關節裡面與臀部,做幾個深入且緩慢的吸跟吐動作,讓呼吸的能量送到髖關節。手放鬆,隨著時間的流逝將會發現,痠緊的部位會慢慢釋放、慢慢消失。跟著自己呼吸的節奏,持續放鬆。

※如果無法抱到膝蓋前側,可以抱大腿後側,停留3分鐘。

片來源:華人健康往(原出處:快樂文化)
純資訊分享,非商業用途

重量輕瑜伽第3式--躺姿拉臀部
1.躺姿,臀部下方墊毛巾。雙腳彎曲踩在地上,左腳翹到右腳的膝蓋上方,雙手把右腳抱靠近身體。

2.結束後,小心地把右腳放回地上,解開左腳。換邊伸展。

※如果無法抱到膝蓋前側,可以抱大腿後側。無法抱到腳的人,可踩在牆壁上輔助動作進行。

※過程中保持肩膀放鬆,不聳肩。
※彎腳那側的臀部延伸到大腿的地方應該有拉伸感。

POINT:
這是伸展下背部與臀部很好的動作,可以舒緩坐骨神經所引起的痠、痛、麻等症狀。動作過程中不要憋氣,保持呼吸流動順暢。

片來源:華人健康往(原出處:快樂文化)
純資訊分享,非商業用途

重量輕瑜伽第4式--腳跟找天空
1.躺姿,臀部下方墊毛巾。左腳彎曲靠近身體,雙手環抱在左大腿的後側。

2.吸氣,伸直左腿,想著把腳跟推到天空的方向。

※腳底板拉直,腿後側拉緊。
※大腿前側不要過度用力
※如果真的無法把腳伸直,可以用毛巾或是瑜伽繩來輔助伸展。

片來源:華人健康往(原出處:快樂文化)
純資訊分享,非商業用途

重量輕瑜伽第5式--趴姿拉肩背
1.趴姿,雙手往兩側打開,手心朝下,頭朝左。

2.左手在胸前撐地,雙腳往左,朝上彎曲90度,膝蓋剛好在骨盆的前方。

3.左手往後放在後腰上,停留3~5分鐘。換邊伸展。

4.過程中如果肩關節卡在地板不舒服,可以稍微把身體往前倒回來一點,再把肩膀轉動一下往後方拉長,或是頭下方枕著枕頭,幫助找到舒服停留的位置。

片來源:華人健康往(原出處:快樂文化)
純資訊分享,非商業用途

POINT:
有感覺的地方在直手的肩膀前側或是後背處。如果前側身體也很緊繃,同時間會感受到側腰和肚子都會有痠緊感,這是正常現象。


※文章內容與圖片皆截錄至華人健康網
   純資訊分享,非商業用途
   原出處:瑜伽睡眠大腦休息法

2018年4月10日 星期二

睡太多傷身!日睡9小時腦部恐退化

圖片來源:優活健康網

睡眠與健康的關係眾說紛紜,從避免靜電累積的觀點來看,睡太多對身體其實不好。「睡太多對身體很不好?為什麼呢?」首先,長時間躺在床上不是一件好事。理由在於躺在床上形同處於絕緣狀態下,無法排除體內靜電。在戶外散步多少可以接觸到土壤或樹木;在家裡洗手或洗澡,也有機會排除體內靜電。不過躺在床上,卻沒有排除體內靜電的機會。

一天睡9小時以上 腦部退化的程度顯著
美國的流行病學調查指出,一天睡九小時以上的人,三年來腦部退化的程度遠比一天睡六到八小時的人顯著,因此睡眠和阿茲海默症等失智疾病的關係也備受矚目。平常我們清醒時,用在思考或對話上的能量,只佔大腦整體消耗量的百分之五。修復受損神經細胞用掉百分之二十,剩下百分之七十五是睡眠時用掉的。「身體休息的時候,大腦的活動反而活躍!」

美國華盛頓大學的馬卡斯‧雷克爾博士,推導出了預設模式網路的理論。過去,一般都認為人在睡覺或發呆時,大腦不會進行有意義的活動。然而預設模式網路的理論,推翻了這個說法。預設(Default)是電腦用語,為「原始設定」的意思,也就是一開始就設定好的標準狀態。這就好比汽車停下來,但引擎沒有關閉,隨時可以再行進的狀態。我們的大腦也具有協調腦內各種神經活動的作用。

身體疲勞生病需要多休息 仍需每3小時起床一次
換句話說,馬卡斯‧雷克爾博士發現,睡覺或發呆放空的時候,腦部使用的能量反而比較多。深入調查預設模式網路的連繫,有助於早期發現失智症,提供有效的治療。實際上,罹患阿茲海默症的病患,預設模式網路的連繫都比較脆弱。「能量用得越多,體內靜電也會生成越多嗎?」是的。

而且待在床舖這個絕緣體上,體內靜電會不斷累積。睡眠的時間越長,落雷帶來的風險就越大。因此我個人建議睡眠時間六小時就好,最多不要超過七小時。身體疲勞想多睡一點的時候,或是生病需要多休息的時候,也請每三個小時起床一次,稍微補充一些水份,不然到浴室洗手或洗臉也好,去庭園接觸土壤是最理想的。

在乾燥的室內睡覺 容易使血流持續惡化
當下不妨淺嘗鹽巴再補充水份,鹽富含鈉和氯等礦物質,體內靜電會更容易結合。不過有一個說法是,害怕罹患動脈硬化、高血壓、癌症的人,最好不要攝取太多鹽份,這一點請多加留意。另外,也請避免在乾燥的室內睡覺。這樣血液中的紅血球容易結合黏在一起,紅血球黏在一起再加上體內靜電的不良影響,血流就會持續惡化。

心肌梗塞或中風等疾病,因為自律神經(自主調節內臟與血管的神經,無關意志)的影響,好發於冬天的早晨。其實在乾燥的房間裡睡覺,身上累積大量的體內靜電也是一個原因。

※文章內容與圖片皆截錄至uho優活健康網
   (原文摘自:世茂出版 赤腳接地氣)
   純資訊分享,非商業用途

2018年1月1日 星期一

睡不好容易老 簡單7招還你一夜好眠

照片來源:早安健康

人體被設計成白天活動夜間睡覺,主要就是把身體的造血及修復的工作安排在夜間的睡眠時段裡進行,因為睡著時大腦的能量才會釋放出來展開這些工作。 

睡眠不足或睡眠品質不良,不但會使氣血下降,身體的修復機制也會受到影響,使得疾病難以康復。因此,良好的睡眠對疾病的調養及健康的提升極為重要。以下方法可以幫助您改善睡眠品質,達到一覺好眠的目的。 
睡眠,睡眠品質 

1、睡前建立一套常規模式
盥洗、保養、柔軟操、聽音樂或閱讀可以醞釀培養睡意。 

2、睡前避免過度飲酒、喝茶或咖啡
過度飲酒會中斷睡眠,睡前六到八小時內喝茶或咖啡會干擾睡眠,不利入睡。 

3、佈置舒適的睡眠環境
佈置好光線恰到好處,去除噪音,空氣流通,適當的室溫(25℃)的臥室,舒適的床褥及蓋被,舒服寬鬆的衣物,及適當高度的枕頭。 

4、約六到八小時的睡眠時數最適當 

5、改變睡姿為側臥,可防止呼吸道被阻礙 

6、睡不著先起來做寧靜活動
熄燈準備入睡後,如果20分鐘還睡不著時,最好離開臥室,從事一些寧靜而不費神的活動,等焦慮感淡去或睏倦感上升再回去躺床,也可重複施行此步驟。 

7、半夜醒來避免太過清醒 
晚上在臥室、廁所及其間的開盞較昏暗的燈光,醒來上廁所完後要盡快回床上繼續入睡。 充分的睡眠是減緩老化最重要的手段,睡眠不足所造成的問題將不是藥物或食物所能彌補的。睡眠不會浪費時間,反而使生命延長,創造更多的時間。 

※文章內容與照片皆截錄至早安健康
   純資訊分享,非商業用途

2017年12月5日 星期二

睡眠中最容易罹患感冒!5方法可預防

照片來源:早安健康

有時一覺醒來,突然喉嚨痛、全身痠痛或是疲勞,甚至是開始發起微燒有了各種感冒前兆?雖然平時常聽到身體不舒服要多休息、多睡覺,充足的睡眠對人體免疫力來說十分重要,然而,其實睡覺時間卻也是最容易罹患感冒的時間點 

睡眠中免疫機能降低 黏膜乾燥病毒易繁殖 
日本睡眠評估研究機構負責人,江戶川大學睡眠研究所客座教授、日本睡眠改善協會常務理事白川修一郎表示,睡眠中罹患感冒佔了壓倒性多數,這並不單只是多心而已,而是睡眠中身體的免疫力會降低導致。 

擔當免疫機能中心的巨噬細胞(macrophages),會在睡眠中活性降低,而唾液的分泌也會減少,鼻子和喉嚨的黏膜變乾燥,對於病毒的抵抗力就變得低落。唾液分泌多的白天,黏膜的防禦力強,進入口中的細菌也可以在喝水吞嚥時被胃酸殺死而不會繁殖,然而睡眠中黏膜變乾,病毒沾附之後就容易繁殖。 

睡眠不足影響健康 這樣睡預防感冒 
然而良好的睡眠,卻又是維持健康的根本,睡眠不足會導致高血壓、心血管疾病、憂鬱症以及糖尿病的風險增加,賓州大學研究指出,長期睡眠不足會導致25%腦細胞死亡,一項美國研究更指出,即使常常運動,睡眠時間少於7小時,罹癌機率仍比睡眠充足的人多出50%。 

那麼,在容易感冒的冬天,要如何在睡眠中預防呢?白川教授表示,具體可掌握幾個方法: 

1.減少感染源 
寢具中的塵螨不只是過敏來源,使用不乾淨的寢具還會讓感冒機率大增!如果不常換洗寢具,體內的免疫細胞睡眠中還要分神對抗灰塵和塵螨,就造就了病毒和細菌的有機可趁,因此枕頭套每週至少清洗1次、每2週以大約55度C的溫水洗一次寢具,使用棉被乾燥機等等,都對於預防感冒有所幫助。  

2.戴著口罩睡覺   
近年來十分流行戴著口罩睡覺的美容法,而這個做法還可以預防黏膜乾燥,呼出的氣體包含水分,可讓口腔保有濕度。  

3.使用空氣清淨機  
就像對抗過敏一樣,空氣清淨劑對於去除房間內的細菌,有著極大的作用。  

4.房間保濕  
只要濕度保持在50%以上,95%的病毒就會停止活動,如果居住在乾燥地區,可使用加濕器。 

5.保持良好睡眠品質  
一個以5萬多名女性為對象的研究發現,與睡眠8小時的人相比,睡眠5小時以下的人感冒的機率是1.39倍,也會讓肺炎風險提高。 

白天曬太陽、運動會產生「血清素」,晚上血清素會轉化成睡眠荷爾蒙褪黑激素,幫助入眠。因此不妨趁著午休或是早起買早餐時多曬曬太陽,此外,日本美容營養研究家丸田美和子表示,早餐喝味噌湯也有助於分泌血清素。 

※文章內容與照片皆截錄至早安健康
   純資訊分享,非商業用途

2017年11月13日 星期一

睡滿8小時還是覺得累?12表徵看你是不是「隱性失眠」上身

照片來源:華人健康網

明明睡滿8小時,醒來還是頻頻打呵欠?如果此情況只是「偶爾」上演,一般人只會認為沒關係、過幾天就會好,殊不知其可能是「隱性失眠」,長期恐演變為真正的失眠。想知道自己有沒有被「隱性失眠」貼標籤嗎?營養師提供自評量表做為參考。


隱性失眠了嗎?12指標自己評估!
大千綜合醫院營養師史宛平表示,依據睡眠改善委員會的「隱性失眠評量表」資料,民眾只要符合以下12項表徵中的其中一項,就可能有隱性失眠的問題。此12項表徵,包括:

1. 經常難以入眠。

2. 半夜經常醒來數次。

3. 比預期的起床時間還要早醒來。

4. 由於平日無法好好睡,所以常趁假日補眠。

5. 白天經常打瞌睡。

6. 集中力不佳,容易發怒。

7. 對於感興趣的事情也提不起幹勁。

8. 起床時常覺得「沒睡飽」。

9. 覺得自己不睡也沒關係。

10. 覺得睡不著並不算異常行為。

11. 工作忙碌,經常犧牲睡眠時間忙到半夜。

12. 就寢時間不規律。

隱性失眠V.S失眠
如此看來,「隱性失眠」與一般所稱的「失眠」,在症狀表現上的相似度頗高,差別究竟在哪裡呢?史宛平營養師解釋,「隱性失眠」可以說是失眠前期的症狀,輕度短期的失眠狀態。只要睡眠不足持續發生,影響到白天的生活作息,導致無法集中注意力,這樣的狀態持續2至3周,即表示有隱性失眠的問題。

「失眠」,則是除了上述情況之外,連帶社交生活、工作及人際關係等各方面都會自覺出現障礙,且每星期有2天以上無法熟睡,問題持續1個月以上。一般來說,「失眠」大多需要醫師專業知識的輔導介入,較難透過個人的力量痊癒或改善;「隱性失眠」則只要積極地調整生活習慣,通常可讓問題獲得顯著的改善。

照片來源:華人健康網

隱性失眠傷健康~掉髮、憂鬱、肥胖都上榜
隱性失眠因嚴重程度較低、發作頻率較少,容易被輕忽,殊不知隱性失眠會造成提供體力和行動力的「去甲腎上腺素」,以及調控情緒的「多巴胺」等激素無法正常分泌,易導致情緒控制不佳或憂鬱等相關精神疾病。且隨著隱性失眠的狀態持續,生長激素量會減少,血液循環也會因為自律神經的失調而變差,導致頭髮的毛基質細胞缺乏養分,使頭髮因缺乏彈性或過細而容易掉髮

另外,一項實驗發表也顯示,每日平均睡4小時的成年男性,移除血糖的能力下降40%。人體生理學研究指出,成人睡眠時間少於6小時,肥胖機率增加50%

救救隱性失眠~營養師推薦4個好眠秘訣
想要遠離憂鬱、掉髮、糖尿病和肥胖等文明病,不能等到「失眠」才來想解救辦法,應早在「隱性失眠」的警示燈亮起時就提高警覺,及早因應,防微杜漸。對此,史宛平營養師提供以下4個方法,幫助入睡,夜夜好眠:

平日適量地補充色胺酸食物,有助提升睡眠品質,預防隱性失眠的發生。
照片來源:華人健康網

1.攝取富含色胺酸的食物
研究指出,色胺酸攝取得太少,不僅睡不好,連睡眠品質也差;若能適量地補充色胺酸,便能提升睡眠品質。富含色胺酸的食物有:酪乳、牛奶、起司等乳製品;堅果類、納豆、豆漿等豆類製品,以及魚類、肉類、蛋等。建議晚餐可選擇較低脂的白肉,如:魚肉、雞肉或低脂乳品類,再搭配碳水化合物食物一起進食,兩者一起食用,會刺激胰島素分泌,協助更多的色胺酸進腦中合成血清素,增強助眠的作用。

照片來源:華人健康網

2.適度補充維生素B群食物
維生素B群是B1、B2、菸鹼素、泛酸、B6、葉酸、B12、生物素等8種水溶性維生素的統稱,在體內能幫助腦內血清素的生成,維持神經肌肉協調性及安定神經,是人體內不可或缺的輔酶。維生素B群可從奶類、蛋黃、全穀類食物、全麥小麥製品等天然食物中補充。

3.晚上別吃豐盛大餐
睡前除了要避免含咖啡因的飲品之外,也要避免豐盛大餐,特別是高油脂食物,除了會發胖,也會影響腸胃蠕動、消化機能。史宛平營養師說明,正常情況下,身體得先處理該消化的食物,才能慢慢放鬆、進入睡眠休息的模式;如果攝取太多食物或高油脂食物,迫使身體必須加班消化,如此一來,入睡的時間自然也跟著往後延了。

4.白天黑夜活動不NG
維持日常生理時鐘的規律性,睡覺、起床時間固定,尤其是起床時間,且白天適度的接受太陽光線。增加白天腦力和體力的消耗,白天避免過度補眠。睡前避免激烈運動,可做安定神經的伸展操放鬆身心。睡前減少壓力、減少藍光等刺激。避免睡前才洗澡,洗澡時間應於睡前1至2小時


※文章內容與照片皆截錄至華人健康網

   純資訊分享,非商業用途

2017年9月18日 星期一

平日午睡20分鐘、假日90分鐘,竟可抗癌防失智

圖片來源:早安健康

明明每天都自然清醒,接近假日還是感覺到自己的身體越來越累、注意力越來越不集中嗎?日本睡眠名醫表示,生理時鐘會受到精神壓力而自我調整,這使得即便都是自然醒,身體會自然在精神壓力低的假日多睡一點,在精神壓力高的平日早點醒來。其實自然醒不代表已經獲得了充足的睡眠,這些隱藏性的睡眠不足正是跟身體偷偷欠下的睡眠負債。 


睡眠不足腦部毒素堆積、免疫系統也失靈 小心失智、罹癌 
日本睡眠名醫白川修一郎指出,只要平日與假日的自然醒睡眠時間差到兩小時以上,就表示在日常生活中其實累積了可觀的睡眠債。這些經年累月的疲勞也許不易察覺,但是確實使腦部排毒能力變弱,β類澱粉蛋白的長期堆積可能會導致老後出現認知機能退化,甚至是失智的情形。另一方面,在身體排毒的時間沒有正常睡眠,免疫系統就難以活化來對抗身體內生成的癌細胞,所以罹癌的機率也有可能提升。


假日期間提早1小時就寢、晚2小時起床能有效還債 
而另一名睡眠名醫坪田聰則認為,隱性睡眠不足者最明顯的症狀就是食慾不振、肌肉疼痛以及容易感冒等,更嚴重者甚至會出現注意力散漫、手腳不協調、脾氣暴躁等慢性疲勞症候群的前兆。如果想要改善白天的工作、學習情況,每天至少應該要睡滿6~8個小時。萬一時程安排上不允許,也應該讓自己在假日前一晚以及休假期間都提早1小時就寢,並且在假日期間較平日晚2小時起床才能有效償還睡眠債。 


充電式午睡:平日20分、假日90分 幫助腦部大掃除 
坪田聰也提到,上述的建議畢竟只是基於理論層面的美好考量,對於現代高工時、高壓的社會來說,晚上因為壓力大而使交感神經持續興奮,即便提早就寢也會翻來覆去的人並不少,所以平日20分鐘、假日90分鐘的充電式午睡,可能才是對現代人來說最有效的還債手段。 

坪田聰解釋,按照生理時鐘設計,其實人類午睡是相當正常的一件事,短時間的午睡不但可以快速讓腦部喘息、清掃腦內垃圾之外,也具有穩定自律神經、改善內分泌的功效,只要起床時間早於下午4點,就不太需要擔心影響到夜間的睡眠品質。 

以平日的午睡來說,在12點~3點之間可以選擇一個時段,喝點咖啡並趴睡休息20分鐘,自律神經就會自然放鬆並促進腸胃消化,如此一來便能減少晚上睡眠時的腸胃負擔,維護夜間的睡眠品質。此外20分鐘也正好是咖啡因要喚醒腦部所需的時間,所以這樣的午睡方式還可以清除早上的疲勞、提升下午的工作效率。 

假日的午睡則是有效償還睡眠債的關鍵,這是因為一組睡眠的週期恰好為90分鐘,包含了提供腦部休息、排毒的非快速動眼期,以及提供身體休息的快速動眼期兩種睡眠。而入睡後的第一組睡眠更是腦部排毒黃金時間帶,對於每天在欠睡眠債的上班族而言是絕佳的還債時機。但是坪田聰也再三提醒,一定要記得在3~4點之間醒來,以免生理時鐘亂掉,晚上可能更睡不著。 

※文章內容與圖片皆截錄至早安健康
   純資訊分享,非商業用途

2017年7月3日 星期一

大腦在睡眠中排毒!研究:睡眠不足將增加失智症風險

圖片來源:早安健康

人的一生有三分之一的時間在睡覺,或許會有人覺得好浪費喔!想說在有限人生裡頭,卻得用掉那麼多的時間,拿來打拼或是玩樂不是比較好?


然而,不管是什麼樣的生物,今天會長這副德性,或是發展出某種行為可是經過相當漫長的歲月演化而來,不為別的,就只是想要活下去。睡眠也是如此,它的存在是有意義的呀。



之前在 TED 上曾看到一個講睡眠與腦部廢棄物代謝的演講,就跟今天要分享的新研究有關。影片大抵上是說人在睡覺的時候大腦才有辦法好好的清除清醒時腦細胞代謝產出的廢物,也就是說如果人們一直都睡眠缺乏,長期下來這些廢物的累積就可能會影響腦部的正常功能,例如阿茲海默症的發生就可能和這有關係。此演講很值得一看,建議可以抽個空看看。



睡眠剝奪與澱粉樣蛋白的研究 

最近看到一篇新的研究,正好能跟上頭的影片呼應。該研究設計了一個 24 小時睡眠剝奪試驗,並觀察期間參與者們血中各種生化指標,特別是澱粉樣蛋白( amyloid-β, 簡稱 Aβ)的變化,從中想知道不睡覺的影響。


研究在 2016 年 3/1 ~ 4 /1 間進行的臨床試驗,總共有 20 位認知功能與睡眠正常的人參與(平均年齡 27.3 歲)。研究者們會安排他們進行 24 小時的睡眠剝奪,在試驗的 24 小時內不讓他們睡覺。過程中會採集參與者們的血樣以了解 Aβ 與其他生化數值的變化。



結果發現睡眠剝奪會讓血中的 Aβ 顯著增加,而且抗氧化的酵素 SOD 也顯著減少,也就是說短期的睡眠剝奪會讓參與者們的氧化壓力增加,並影響 Aβ 的清除。



澱粉樣蛋白與阿茲海默症 

澱粉樣蛋白(amyloid-β)是由 36 – 43 個胺基酸組成的胜肽,在患有阿茲海默症的人腦中所發現的澱粉樣蛋白斑塊的主要成份就是 Aβ。


Aβ 又是從哪跑出來的呢? 

在身體許多組織的膜裡面有一種叫做前類澱粉蛋白質(Amyloid precursor protein, 簡稱 APP),經過酵素作用後就會產出 Aβ。值得注意的是,在神經元突觸的地方 APP 特別多,因此本來就會比較多的 Aβ 產出,它們很容易會聚集在一起,有些長相比較奇怪 Aβ 的會影響其他 Aβ,讓它們也跟著長得奇怪,聚集起來的聚合物(澱粉樣斑塊)對神經細胞可是有毒性的,最終可能導致阿茲海默症。


有了澱粉樣蛋白與阿茲海默症之間關係的認知後,再回過頭來看這篇研究,缺乏睡眠會讓身體清除 Aβ 的能力變差,因而累積在組織增加罹患阿茲海默症的風險。



所以,可以的話早點睡吧!只是實際上,有很多人想好好睡,但真躺在床上卻是輾轉難眠,這時候請務必好好的尋求治療,不管是心理還是生理因素,儘早改善對之後的生活品質都是會有幫助的。



備註 

研究的血液分析項目:
1. Aβ42 和 Aβ40:澱粉樣蛋白(Aβ)後面的數字是胺基酸的數目。
2. low-density lipoprotein receptor-related protein (sLRP-1):在細胞膜上的接受器,可調節細胞內吞的作用
3. soluble receptors for advanced glycation end products (sRAGE):能與糖化終產物結合,啟動發炎反應
4. serum superoxide dismutase (SOD):是一種抗氧化酵素
5. malondialdehyde (MDA):脂質過氧化的指標


關於本文 

文獻出處:Wei, M., Zhao, B., Huo, K., Deng, Y., Shang, S., Liu, J., … & Chen, C. (2017). Sleep Deprivation Induced Plasma Amyloid-β Transport Disturbance in Healthy Young Adults. Journal of Alzheimer’s Disease, (Preprint), 1-8. 


作者簡介 

營養共筆 
由身處在不同領域的營養師所經營的部落格, 希望以較為中庸的觀點來分享營養健康的知識。※更多營養知識,詳見《營養共筆》。

※文章內容與圖片皆截錄至早安健康

   純資訊分享,非商業用途

2017年6月6日 星期二

受不了的癢!皮膚科醫師告訴你如何預防汗皰疹

圖片來源:早安健康

夏天到了,門診中也愈來愈多手掌、腳掌起癢疹的病患,這些病患中,一大部分是得了「汗皰疹」。

汗皰疹是一種好發於手、腳的反覆發作性濕疹性疾病,且好發於青年至中年時期。不過,小至三、四歲,大至七、八十歲者,都有可能發生。一般年過中年後,發生率會漸漸降低。男女發生的比例差不多。

汗皰疹形成的原因,目前仍未完全研究清楚,許多學者都提出不同的假設。雖然許多病人可能合併有手掌及腳掌的多汗症,但可以確定的是,汗皰疹並不是因為汗腺開口被阻塞,或汗管積了很多汗而膨大所引起的。目前認為其形成的原因如下:

異位性皮膚炎:在異位性皮膚炎的病患中,有些人會出現手與腳的汗皰疹。但是反過來說,得到汗皰疹,並不表示一定有異位性皮膚炎,民眾不必過度緊張。

外在因素:如對金屬的鎳、鈷、鉻,或香料、香脂、染髮劑,或某些食物過敏,或對感染的黴菌、細菌過敏等。這些外來的「半過敏原」進入皮膚後,會與皮膚中的某些蛋白質結合,形成一個完整的過敏原,進而引發身體的免疫反應,而誘發汗皰疹。


情緒及環境因素:熬夜、睡眠不足、壓力大、季節交替、極熱或極冷的溫度、陽光、濕度變化等。汗皰疹在急性期主要可見兩側手掌、腳掌或手指、腳趾側面有許多劇癢且散在或聚集的小水泡或丘疹,水泡通常很深且不會破開,常常會讓病人感覺「抓不到癢處」。


若水泡被病人抓破,則會呈現流湯的現象,甚至引起細菌感染,而形成膿痂疹。若沒有被抓破,則這些水泡在一、兩週或治療後會自然吸收乾掉,而形成類圓形的乾皮屑輪,然後恢復成正常皮膚。在慢性期時,手掌及腳掌會有過度角化的厚皮形成,皮膚呈現乾燥、脫皮、龜裂而有疼痛感。

最容易與汗皰疹混淆的皮膚病就是黴菌感染,包括足癬、手癬或念珠菌感染。另外,過敏性接觸性皮膚炎、刺激性接觸性皮膚炎、乾癬及扁平苔癬等,臨床表現有時也與汗皰疹很相似。除了臨床型態的觀察外,有時尚須借助顯微鏡、細菌培養、黴菌培養、切片檢查、貼膚試驗或抽血檢查(過敏原、過敏指數)等,作進一步的確認。


汗皰疹的治療 

在治療上,需要依病程階段選擇不一樣的治療法。若在急性期產生較大的水泡,則可在消毒無菌的情況下,將其中的組織液釋放出來。若是被抓破而流湯,以短期三天的濕敷,並配合適當水性或凝膠型基劑的外用藥膏及止汗劑,可使病灶快速收斂。若是處於脫皮、乾裂的時期,則要使用較滋潤的乳霜或油膏基劑的外用藥來治療,以潤滑皮膚,協助脫屑快速改善。


程度較嚴重者,可以短期口服藥物治療,讓症狀快速緩解,以免「癢→抓→產生濕疹→更癢」的惡性循環持續進行。少數一整年汗皰疹一直發個不停的病患,可以考慮紫外線光療法,或是使用較強的口服免疫抑制劑。特別要注意的是,若有合併細菌感染或黴菌感染,要同時給予適當的治療。

另外,由於皮膚在發生此一濕疹變化的同時,表皮障壁會暫時受損,因此加強手部的保濕非常重要。平時洗手的次數不宜太多,且最好使用不含皂鹼的洗手乳。手部保濕乳液一天應使用數次,且同樣應配合病情選用不同劑型,最好是不含香料。如此,可加快受損皮膚的修復速度。

生活型態上,應適度釋放自己,不管是生活上、工作上及家庭上的壓力,不要熬夜,且睡眠時間要充足。

飲食上,對於反覆發作的病人,或者貼膚試驗已證實對金屬過敏的病人,可考慮減少食用含鎳、鈷及鉻較高的食物,有些病患有不錯的效果。以下將較常見者列出供參考:

鎳:罐頭食物,以含鎳的廚具所烹煮的食物,鯡魚、牡蠣、龍鬚菜、豆類、香菇、洋蔥、玉米、菠菜、番茄、全麥粉、梨子、大黃(一種中藥)、茶葉、可可、巧克力及烘焙粉等。

鈷:杏仁、豆類、啤酒、甜菜、包心菜、丁香、可可、巧克力、咖啡、肝臟、堅果類、扇貝、茶葉、全麥粉等。

鉻:酵母菌發酵產品(如啤酒)、起司、乳酪、全穀、全麥、麥麴、糙米、小米、玉米、堅果類、粗製紅糖(非白糖)、葡萄汁、肉類(如牛肉、雞肉)、肝臟、甲殼類(如蛤)等。


※文章內容與照片皆截錄至早安健康 / 林政賢皮膚科醫師
   純資訊分享,非商業用途

2017年3月18日 星期六

如何正確使用鎮靜安眠藥



如何正確使用鎮靜安眠藥

當失眠情形已持續達一個月以上,或睡眠問題已影響到日常生活時,則當事者應嘗試尋求專科醫師的協助。針對睡眠問題,鎮靜安眠藥應只是短期輔助治療的工具,一般治療期間以四至六周為原則,不宜長期使用。在積極處理可能導致失眠的原因之後,並已有充分的非藥物失眠治療的前提下,經衡量不使用安眠藥的弊大於利時,可在專科醫師規律追蹤之下,持續或間歇性的使用安眠藥助眠。

使用鎮靜安眠藥應保持在最低有效劑量,並以「需要時使用」為原則,平時以非藥物方式改善睡眠問題,當確實需要使用時也不用感到有壓力。
使用安眠藥的時機如:1.前一天失眠情形嚴重;2.白天有特別發生影響睡眠的事情;3.晚上有可能讓情緒亢奮或緊張而睡不著的活動;4.就寢前躁動或害怕失眠;5.隔日有重要會議或待辦事項,需有充足的精神及專注力時。

鎮靜安眠藥應睡前才服用,服用後直接上床等待睡眠來臨,不要上下樓梯或外出,以降低跌倒的風險,也不要做仍需專注力的工作,如開火煮食、辦公等,以避免短暫失憶、注意力不集中,思考及動作變慢的副作用。服藥後八小時內應避免開車或操作機械等危險行為,若發現睡醒後仍有嗜睡感殘留,則可能須考慮是否替換較短效的鎮靜安眠藥。

當失眠發生時,不建議全然依賴鎮靜安眠藥物來改善,應找出造成失眠的根本原因,並養成良好作息和睡眠衛生習慣。
鎮靜安眠藥應僅做為輔助睡眠的工具,盡可能短期、間歇性的使用,以避免產生依賴性及耐受性。

長期失眠患者需尋求專科醫師幫助,耐心配合醫師的治療,除可以改善失眠的困擾外,還可及早發現其他內在疾病或心理上的問題。

※內容節錄自藥師週刊網



2017年1月6日 星期五

肝臟更新解毒 冬天請早睡晚起




我們的老祖宗便一再說明睡眠的重要,《黃帝內經》的第二篇〈四氣調神大論篇〉,就開宗明義說一年四季如何睡覺養生的重要,比如春天需入夜即睡眠,早些起身;夏天得在夜晚睡眠,早早起身;秋天應早睡早起,和雞的活動時間相仿;冬天應該早睡晚起,待到日光照耀時起床才好。
肝臟得到血的滋養 眼睛就能看東西
此外,《黃帝內經》〈五臟生成篇〉:「諸脈者,皆屬於目;諸髓者,皆屬於腦;諸筋者,皆屬於節;諸血者,皆屬於心;諸氣者,皆屬於肺,此四肢八溪之朝夕也。故人臥血歸於肝,肝受血而能視,足受血而能步,掌受血而能握,指受血而能攝。臥出而風吹之,血凝於膚者為痹,凝於脈者為泣,凝於足者為厥。此三者,血行而不得反其空,故為痹厥也。」
即點出人睡眠時,血歸藏於肝臟,肝臟得到血的滋養,眼睛就能看東西;腳得到血的滋養,就能夠步行;手掌得到血的滋養,就能握物體;手指得到血的滋養,就能攝拿東西。睡醒起床外出為冷風所吹,血液凝滯於肌膚時,就成為血痹;血液凝滯經脈,血液就運行不暢;血液凝滯於腳,便形成足部逆冷,這3種情況,均是血液不能正常地環流於經脈之中的緣故。
血足夠 肝臟才能做好更新解毒的工作
而現代醫學研究發現,晚上早點睡覺,且真正躺下來放鬆時,人體中會有1000毫升的血液匯集流到肝臟,當血足夠了,肝臟才能做好更新解毒的工作,此時肝臟會膨脹至幾乎2倍大,這說明我們老祖宗的觀察有多麼精準,只有睡得好,我們的肝臟才會好,眼睛才看得見,才能行走,才能拿東西,頭腦才正常。
然而,現今每個人幾乎無時無刻都在滑手機,耗眼傷肝(肝開竅於眼),日復一日,請仔細想一想,我們的身體、我們的大腦不會出狀況嗎?
※內容節錄自良醫健康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