惜福

珍惜每一位與我們有緣的顧客

未來之寶

孩子是我們最珍貴的未來之寶

專業

在專業上我們持續不斷的精進

和樂

努力照顧讓大家享有和樂的生活

照護

為您與家人的健康我們全力以赴

顯示具有 運動傷害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顯示具有 運動傷害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2019年1月5日 星期六

活到老動到老,如何預防運動傷害?謹記這4不原則

片來源:華人健康網 / 原圖文提供常春月刊(純資訊分享,非商業用途)

「要活就要動」,為了身體健康,不僅年輕人要運動,上了年紀的人更需要多運動,尤其是加強伸展與肌力訓練,但是如果運動沒做好防護的話,很容易發生運動傷害,究竟應如何做好防護再運動,才會沒傷害而讓人更健康呢?


甫落幕的印尼亞運,台灣代表隊奪下17金19銀31銅,運動選手勤練展現的好成績,也要歸功於運動防護員。其實,不只是專業選手需要運動防護,一般民眾在日常運動時,也要懂得做好自我運動防護。

什麼是運動防護?
運動防護,就是要遠離發生運動傷害,包括預防、保護、評估、急救、處理,以及復健等多種面向,重點在於預防發生運動傷害,以及發生運動傷害後,讓身體回到最佳的健康狀態。

國人健康意識抬頭,運動風氣蔚然蓬勃,每個人都難免曾經發生運動傷害。中華肌內效協會理事長、國泰綜合醫院物理治療師簡文仁表示,廣義的運動傷害,泛指從事運動過程中,造成的任何身體傷害,例如:心肌梗塞、運動性低血糖、氣喘發作、熱痙攣、熱衰竭、中暑、曬傷等等。

中年人最易發生運動傷害
就狹義而言,運動傷害是指直接造成的肌肉及骨骼系統傷害。根據臨床觀察發現,常見的運動傷害,包括抽筋、扭傷、拉傷、挫傷、骨折等。另外,最嚴重還可能造成有致命危險的「橫紋肌溶解症」。

雖然每個人都可能會發生運動傷害,但以年齡為區分,相較於年輕人的體能良好,以及老年人的小心謹慎,其實,最容易發生運動傷害的族群就屬中年人,主要原因是肌力強度下降及骨質逐漸流失,加上愛逞強的心態,只要不一小心,就受傷了。

避免受傷,注意「運動4不」
事實上,從事任何運動項目時,不論是慢跑、游泳、打球、瑜伽、騎單車、打太極拳,抑或是運動強度激烈或緩和。簡文仁強調,只要注意「運動4不」,就能減少發生運動傷害。

1不:熱身不做
運動前,應該先做好熱身及伸展操,適度放鬆緊繃的肌肉,同時增加柔軟度及張力,有助預防發生運動傷害。

2不:用力不當
運動時,動作避免太猛、太急,必須符合人體工學,而運動強度建議採取「漸進式」,評估自身體能再進行。

3不:休息不足
運動後,肌肉可能產生輕微拉傷,必須經過適當休息,等待肌肉慢慢癒合,以免發生累積性的運動傷害。

4不:環境不良
環境因素涵蓋有大環境、小環境及內環境。大環境為天氣,例如:寒流、高溫、空氣污染、下雨;小環境包括:運動器材故障、地面不平、空間有障礙物、護具、衣裝、鞋子等等;內環境則是當下的體能狀態,如果有熬夜、感冒、其他疾病等身體不舒服的情形,都可能增加運動傷害的風險。

片來源:華人健康網 / 原圖文提供常春月刊(純資訊分享,非商業用途)

「POLICE」原則處置運動傷害
運動傷害發生當下,可遵循「POLICE」原則處置,越早實施、越能夠減少受傷部位產生疼痛、腫脹、出血等症狀,或是避免發生二次傷害或惡化,同時幫助運動傷害提早復原。

■保護(Protect):
利用貼紮、繃帶或包紮患部,或是護木固定,達到固定及保護的效果。

■適當負載(Optimum Loading,OL):
過去醫學上建議,受傷後盡量不使用患部做任何事,避免產生二次傷害。目前最新觀念認為,受傷後應該進行適當的負載運動,恢復的效果反而比較好,長時間休息則可能導致患處肌肉萎縮且更慢復原。

■冰敷(Ice)
運動傷害發生72小時內,可以利用冰袋冰敷患部,達到消腫、止痛的效果,建議以濕布隔開皮膚與冰袋,每冰敷10~15分鐘、休息10~20 分鐘。冰敷後,可以簡單伸展患部,避免發生組織緊繃、肌肉沾黏。

■壓迫(Compress):
利用繃帶或貼紮壓迫患部,肢體壓迫時,力道鬆緊適中即可,注意遠心端包紮較緊,近心端包紮較鬆,可以達到減輕腫脹、保護患部的目的,也可與冰敷同時進行,以達壓迫組織的目的。

■抬高(Elevate):
利用擺位的方式,將患部抬高於心臟,可以增加血液的回流,達到減輕腫脹的目的。

運動傷害的防護與處置方式
針對國人普遍從事的3項運動,包括運動前後應有的準備、運動防護處置、運動傷害緊急處置等,簡文仁建議可採行以下的方式:

1.慢跑

◎運動前後準備:
首先選擇一雙合適的慢跑鞋,慢跑前可快走10分鐘稍微熱身,並且活動腳踝、膝關節及腿部肌肉,跑步結束後,切忌立刻停止、蹲坐,建議慢走10分鐘及拉展伸展。

◎運動防護處置:
「腳踝扭傷」是慢跑最常見的運動傷害,如果發生腳踝扭傷,應該立刻停止活動,以冰敷處置,若是沒有辦法立刻取得冰敷袋,建議鞋子綁緊固定,走路時,避免讓受傷的腳踝承重。

2.騎單車

◎運動前後準備:
首先準備安全帽、護膝及防震手套,並且調整單車座墊高度,正確的高度應是一側膝蓋微微彎曲,另一側膝蓋彎曲角度為30度,可以避免踩踏施力不當,造成膝關節疼痛。騎乘前,可以先伸展關節;騎乘時,頸部自然上抬,手掌、肩膀放鬆,手肘微彎,避免急速踩踏。

◎運動防護處置:
騎乘單車後,可能發生手腕關節疼痛、膝關節疼痛等運動傷害,建議適當休息,並且冰敷。

3.游泳

◎運動前後準備:
游泳前,應該徹底熱身,包括伸展全身肌肉、關節,特別是腰背及腿部,可以避免發生抽筋;下水後,先用水輕潑身體,讓身體適應溫度;游泳後,也應該做伸展運動,幫助放鬆緊繃的肌肉,減少發生酸痛感。

◎運動防護處置:
游泳時,最常出現的運動傷害就是小腿抽筋,原因是熱身不夠。抽筋時,應該立刻上岸,輕揉小腿肌肉,等待痙攣緩解。如果發生全身肌肉酸痛,可以適當按摩、熱敷,促進血液循環、放鬆肌肉。

簡文仁提醒,如果患部嚴重疼痛、關節無法活動,或是骨折位移,應該立即就醫,千萬別自行處理,當患部經過休息、冰敷仍未改善,也應該及早就醫檢查,由專業醫師進行評估、治療。

片來源:華人健康網 / 原圖文提供常春月刊(純資訊分享,非商業用途)

4類型運動,做哪種比較好?
運動可以分為4大類型,包括:伸展運動、肌力運動、有氧運動,以及平衡運動。簡文仁認為,各種類型的運動環環相扣,而且互相影響,如果只偏愛某種運動,對整體的身體狀態可能不盡理想,更可能增加運動傷害的風險。舉例來說,只做伸展運動,儘管筋開腰軟,但是肌力不夠,無法穩定關節;若是只做肌力運動,則會關節僵硬、靈活度差,只要動作幅度過大,就容易拉傷、扭傷。

不論年齡長幼,各類型運動應該通通兼顧,「讓關節靈活,肌肉有力,心肺功能好,協調平衡反應快」。簡文仁建議,透過完整的體能訓練,才能讓身體更健康,以下簡單說明,各類型運動的好處及種類。

■伸展運動:延展肌肉、韌帶,達到靈活關節目的,例如瑜伽、拉筋、弓箭步。

■肌力運動:增進肌力、肌肉爆發力,以及肌耐力,例如:皮拉提斯、重量訓練、伏地挺身、仰臥起坐、拉單槓。

■有氧運動:強化心肺功能、促進血液循環,例如:跑步、游泳。

■平衡運動:增強身體協調性,身體不容易扭傷、拉傷及跌倒,例如:舞蹈、太極拳。

3大營養素,運動後不可少
根據臨床內分泌與代謝期刊《The Journal of Clinical Endocrinology & Metabolism》研究顯示,運動後立刻補充營養,能夠促進蛋白質合成高達3倍之多。台北市營養師公會居家照護營養師程涵宇表示,運動後,應該補充3大營養素,包括:水、蛋白質、碳水化合物。

事實上,運動前、中、後,都應該適時補充足夠的水分,防止運動時出現脫水的情形,而影響減低運動表現,運動後,建議補充約450~675 ml的水分,根據美國運動醫學會(American College of Sports Medicine,ACSM)建議,運動後飲食結構最佳比例,蛋白質:碳水化合物=1:3,熱量控制約在300大卡左右。

程涵宇指出,蛋白質來源,建議選擇低脂肪乳製品、瘦肉、魚及禽肉;而碳水化合物,可以選擇較容易吸收的中高升糖指數(GI)食物,例如:麵包、麵食類、穀類食物、糙米、馬鈴薯等複合性澱粉,都有助於肌肉修補。另外,水果也是不錯的選擇,包括:柳橙、蘋果、奇異果及番茄,都非常適合直接吃,或是做成果汁當作運動後的補充,加速身體吸收的速度。

運動後半小時,補充蛋白質及碳水化合物,才能幫助身體穩定的恢復,並且代謝得更順利。

程涵宇說明,運動時身體主要消耗的是肝醣,運動後進食蛋白質,可提供製造及修補肌肉組織的胺基酸;適量攝取碳水化合物,可以刺激體內胰島素分泌,而胰島素能夠幫助細胞對於血液中的游離胺基酸,變得吸收利用更好,進而協助肌肉的修補修復及生長過程。

片來源:華人健康網 / 原圖文提供常春月刊(純資訊分享,非商業用途)

運動的15大好處
運動的好處多多,簡文仁建議,將運動習慣融入生活,就能隨時隨地、快快樂樂做運動,勉強運動則要小心發生運動傷害。目前推行的「運動531」準則,每個人最好每星期運動5次,每次至少30分鐘,心跳達到每分鐘110下的標準。

◎好處1:維持良好體態

◎好處2:增強心肺功能

◎好處3:提振精神

◎好處4:減少腰酸背痛

◎好處5:預防便秘

◎好處6:提升睡眠品質

◎好處7:增強免疫力

◎好處8:增加抗壓力

◎好處9:預防癌症

◎好處10:預防心血管疾病

◎好處11:預防糖尿病

◎好處12:預防骨質疏鬆症

◎好處13:預防憂鬱症

◎好處14:預防失智症

◎好處15:延長壽命

運動後該怎麼吃?
針對運動後飲食,營養師程涵宇提供以下5種簡單的食物選擇搭配。

搭配1:一瓶約350ml的燕麥奶,搭配一顆茶葉蛋及一顆蘋果。

搭配2:一杯豆漿、一根香蕉及烤地瓜。

搭配3:一根玉米及一顆水煮蛋。

搭配4:一碗雞肉飯。

搭配5:一碗500ml的鮮奶南瓜濃湯。

運動常見2迷思

1.運動後必做緩和伸展運動嗎?
A:不一定。從事運動量比較大或是激烈運動,例如打籃球、健身、馬拉松,才需要做緩和伸展運動,目的是讓呼吸調息、放鬆肌肉,幫助血液從四肢回流,避免發生肌肉腫脹、僵硬,也比較不容易發生延遲性肌肉酸痛(Delayed Onset Muscle Soreness,DOMS),例如:鐵腿。

2.受傷後治療多久才能恢復運動?
A:視患部受傷程度而不同。一般而言,拉傷、扭傷的復原時間較短,大約需要數個星期的時間,骨折則需要進行固定、手術,可能半年至一年之久,必須經由醫師評估復原程度,才能恢復運動,以免惡化成慢性運動傷害,可能影響日常生活行動。


※文章內容與圖片皆截錄至華人健康網
   原
圖文提供常春月刊 / 原內容出處:常春月刊428期
   (以上皆為純資訊分享,非商業用途)

2018年11月9日 星期五

運動後冷卻收操竟這麼重要!必學2招拉筋排出疲勞物質

運動後疲勞物質會在體內積蓄,不但讓人感覺疲憊、難以展開下一輪的挑戰,若是長時間積蓄,竟然還會增加罹患糖尿病、動脈硬化、高血壓等疾病的機率,甚至提高肥胖風險,讓運動效果大打折扣!日本運動訓練師建議運動完簡單伸展小腿肌,幫助肌肉恢復,可望使體內疲勞物質加速排出,。 
片來源:早安健康(純資訊分享,非商業用途)

運動後緩和運動和熱身同樣重要 
日本運動訓練師西村典子表示,進行健走、慢跑等有氧運動,或是肌力訓練之前,如果沒有確實暖身,可能會受傷;而運動前要熱身的觀念經過多年推廣,也已成為許多人運動前的例行公事。但是,卻很多人忽略了運動後的身體也需要放鬆舒緩,而在運動後直接沖澡、休息,容易導致疲勞物質在體內長時間積蓄,讓疲勞感久久不能散去。

日本公益財團法人長壽科學振興財團‧健康長壽NET資料顯示,疲勞長時間在身體累積,身體會起防衛反應、刺激體內類固醇激素分泌。大量分泌的類固醇激素,可能會增加血管老化、動脈硬化、胰島素阻抗的風險,提高糖尿病、肥胖機率,甚至可能與高血壓、高脂血症、代謝症候群等生活習慣病有關,也有造成心肌梗塞、腦梗塞的可能。 

因此,為了避免疲勞物質堆積而提高人體生病、受傷風險,西村典子建議運動後,利用兩個簡單動作拉伸小腿比目魚肌、腓腸肌,同時也能幫助穩定心跳、加速體內疲勞物質分解代謝,快速消除疲勞。 

伸展小腿肌,加速排出疲勞物質 
西村典子解釋,為了加速排出疲勞物質,小腿是相當關鍵的部位。平常流動到下肢的血液、淋巴液,必須透過小腿肌肉的「肌肉幫浦作用(Milking Action)」,來幫助輸送血液回到心臟,因此小腿也有「第二心臟」之稱。透過運動小腿肌,可望使血液循環變好、加速疲勞物質分解代謝,進而達到消除疲勞的效果。 

1.單腳半跪,雙手抱膝,上半身重心放在前腳,並注意前腳貼緊地面,充分伸展小腿比目魚肌10秒後換腳,左右腳各進行2~3次。
片來源:早安健康(純資訊分享,非商業用途)

2.雙腳與肩同寬,雙手向前壓地面,臀部向後翹,伸展雙腳的比目魚肌、腓腸肌,同時注意腳掌不要離開地面,伸展10秒為一次,共做2~3次即可。
片來源:早安健康(純資訊分享,非商業用途)



※文章內容與圖片皆截錄至 早安健康 (純資訊分享,非商業用途)

2018年10月12日 星期五

越推拿越傷!必學運動傷害處置SOP

片來源:優活健康網(純資訊分享,非商業用途)

運動不僅可以促進身體健康、調整生活型態,也是防範疾病的保健方式之一。運動風潮幾乎席捲全民,但您知道運動的正確方式嗎?小心身體狀況不佳、運動姿勢不正確,強身不成,反而迎來運動傷害。

運動傷害5大危險因子 運動環境、護具是關鍵
烏日林新醫院復健科醫師林怡君表示,運動傷害的危險因子眾多,包括(1)高危險、高碰撞的運動類型,如籃球、足球;(2)天氣炎熱下運動,易加速疲勞、脫水;(3)天氣過於寒冷,肌肉延展性差、易受傷;(4)運動時穿戴的配件、護具不合適;(5)長者或是很久沒運動的族群,不適應運動強度而受傷。

要避免運動傷害發生,首先應挑選適當的護具、鞋子,並且充分的暖身再開始運動。運動時也應衡量自己的能力,切勿在沒有專業指導下,大幅超出平時訓練強度,讓自己置身容易受傷的危險處境。

運動傷害急性處理 遵循「PRICE」守則
林怡君醫師說明,運動傷害的分類,最常見的是「扭傷」(韌帶)及「拉傷」(肌肉、肌腱拉扯損傷),其他還包括「挫傷」(皮下組織撞傷)、「骨折」(外力撞擊反覆受傷)以及「關節損傷」(脫臼、移位)。

運動傷害發生當下,正確處置方式,應謹遵「PRICE」守則:「P」(Protection),保護;「R」(Rest),休息;「I」(Ice),冰敷;「C」(Compression),加壓;「E」(Elevation),抬高。其中運動傷害發生後3天內皆可對患處施行冰敷,消除腫脹;2、3天後改為熱敷,促進患處代謝循環。若受傷部位疼痛加劇、無力,則需進一步就醫檢查。

然而並非所有運動傷害當下就會發生劇烈疼痛,如果長期姿勢不正確,累積下仍會形成慢性傷害。常見的慢性運動傷害包括肌腱炎、關節炎、腱鞘炎、滑囊炎、慢性骨折等。如果發生疼痛持續、活動受限情形,需留意是否為慢性運動傷害的徵兆。

運動傷害別推拿 否則疼痛恐怕加劇
醫學方面治療時,先確認是否有發生骨折、錯位。如果只是軟組織受傷,依據受傷程度、部位等不同,醫師會給予如熱療、電療、水療、光療等不同外用治療處方,進行數月到半年不等的治療。透過復健治療減緩疼痛發炎、恢復關節活動及肌力,進而促進整體感覺回復。

運動前應做足防護工作,選對護具、運動鞋,也要暖身運動足夠。不慎發生傷害時,根據「PRICE」口訣正確處置。林怡君醫師特別提醒,發生運動傷害的急性期,不建議對患部進行推拿,恐怕會加重傷害程度。應該經過復健科醫師、物理治療師的專業評估,進行正確治療,加快復原進度。


※文章內容與圖片皆截錄至優活健康網
   純資訊分享,非商業用途

2018年8月3日 星期五

快樂夏出遊! 足踝扭傷這樣做

片來源:健康醫療網(純資訊分享,非商業用途)

到了歡樂的暑假時期,藍天白雲底下各種休閒活動如水邊游泳戲水、登山露營、球類競技,乃至於出國訪勝都讓人躍躍欲試,但在玩樂休閒時,一個不小心,因為地面不平或踩空扭到腳實在很令人掃興,這時應該怎麼辦呢?

足踝內外側受傷  影響行走和運動
臺北市立聯合醫院陽明院區復健科主治醫師符民意說,足踝內外側都有韌帶固定關節,但外側韌帶沒有內側韌帶強壯,所以常會因為足踝內翻而受傷,特別是前距腓韌帶(anterior tibiofibular ligament)。足踝扭傷若沒有及時正確處理,疏於照顧卻繼續遊玩,很容易造成病況加重,長期反覆扭傷,甚至會影響到日常生活行走和運動表現,更得不償失。

足踝扭傷分三級  嚴重可能骨折脫位
足踝扭傷可分成為三級,第一級扭傷是輕微紅腫及壓痛,但仍可行走,韌帶僅輕微創傷未撕裂;第二級扭傷是明顯的紅腫及壓痛,雖然仍可行走,但活動功能已經受限,此時部份韌帶已發生裂傷;第三級扭傷則是嚴重的紅腫痛而無法行走,韌帶可能已經發生嚴重裂傷。

符民意提醒,若是嚴重扭傷或懷疑骨折脫位,應遵照PRICE原則處理:protection(保固患處)/ rest(休息避免使用患處)/ ice(冰敷消炎、消腫、止痛)/ compression(壓迫包紮患處)/ elevation(抬高患處避免腫脹),並盡速就醫確認傷勢及後續治療。

輕微扭傷可冰敷  3小時關鍵期
若只是輕微扭傷,符民意建議,可在初期3小時休息冰敷後,參考MEAT原則處理
mobilization(在可忍受的疼痛度內輕微地活動關節,可以幫助消腫)
exercise(盡早在專業醫師指示進行關節韌帶強化訓練)
analgesics(使用非消炎性的止痛藥,避免影響患處自主修復)
treatment(詢求專業的檢查及治療)

依照此兩大原則,就可以即時有效率也有效果的初步處理腳踝扭傷的不適,更能盡早回歸正常的生活及娛樂活動。


※文章內容與圖片皆截錄至健康醫療網/記者林怡亭報導
   純資訊分享,非商業用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