惜福

珍惜每一位與我們有緣的顧客

未來之寶

孩子是我們最珍貴的未來之寶

專業

在專業上我們持續不斷的精進

和樂

努力照顧讓大家享有和樂的生活

照護

為您與家人的健康我們全力以赴

顯示具有 日夜溫差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顯示具有 日夜溫差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2019年1月22日 星期二

暖暖包「慢性燙傷」 醫:勿長期使用

台北林口長庚皮膚科主治醫師黃毓惠表示,慢性燙傷患者通常不會有感覺,可能過幾天才會出現紫紅色斑塊,會告誡病人不要再使用暖暖包、火爐等用品,如果一定要使用,則盡量保持距離,症狀會慢慢改善。圖片來源:健康醫療網(純資訊分享,非商業用途)


寒流來臨,許多民眾會使用暖暖包、暖爐、電熱毯等用品取暖,若使用時間過久,小心「火逼性紅斑」。台北林口長庚皮膚科主治醫師黃毓惠表示,慢性燙傷患者通常不會有感覺,可能過幾天才出現紫紅色斑塊,會告誡病人不要再使用暖暖包、火爐等用品,如果一定要使用,則盡量保持距離,症狀會慢慢改善。

使用暖暖包「慢性燙傷」 通常沒感覺
黃毓惠表示,「火逼性紅斑」通常是民眾使用暖暖包、暖爐等用品,因直接接觸或紅外線遠距熱能,產生非急性傷害。另外一些民眾在較高溫環境下工作,也可能出現職業傷害。皮膚會出現網狀的紫紅色斑塊,可能久久不消退,甚至逐漸變黑,通常病人不會有感覺。

慢性燙傷與一般燙傷有什麼不同?她解釋,慢性燙傷同樣是由熱能造成皮膚損害,也是一種熱傷害。然而只有急性燙傷才會用燙傷傷害去分類,至於慢性燙傷,因為不會立即發生,可能過幾天才會出現症狀。至於坊間有燙傷溫度和接觸時間的表格,那可能只是推測,因為不可能以人體做實驗。

不用特別治療 應停用保暖品
黃毓惠提醒,使用暖包暖包應避免直接接觸任何皮膚,應適時更換使用部位,也不要接觸太久,避免溫度太高,盡量保持距離。民眾若出現「火逼性紅斑」,通常不用特別治療,即使冰敷也沒有太大療效,應立即停止使用暖暖包等產品,皮膚自然會慢慢恢復。

此外,冬天如果沒有下雨,空氣濕度太低,會減少皮膚油脂分泌,可能產生「缺脂性皮膚炎」,皮膚出現不規則,紅色網狀的龜裂、落屑及抓痕。黃毓惠指出,這時若使用暖氣,會使濕度更加減少,加劇皮膚發炎,民眾應注意。



※文章內容與圖片皆截錄至健康醫療網/記者蔡岳宏報導
   (以上皆為純資訊分享,非商業用途)

2018年10月30日 星期二

解秋季皮膚癢 置濕毛巾維持室內濕度

片來源:優活健康網(純資訊分享,非商業用途)

明明沒有被蚊蟲叮咬,也沒有皮膚炎,但是就是奇癢無比,仔細看一下搔癢的地方,皮膚看起來白白的,表面有點粗糙,這就是皮膚乾燥引起搔癢的症狀,特別是老年人,因為皮膚油脂分泌減少、肌膚水分減少,很多人有皮膚乾癢的問題,因皮膚乾燥而引起的搔癢症狀,不只侷限於銀髮族,這種「皮膚搔癢症」在乾燥的秋冬季節也很容易發生。

剝落的角質刺激皮膚 造成搔癢
皮膚搔癢症又稱為乾皮症(皮脂缺乏症),皮膚表面的脂質或是角質層的水分無法保持,快速流失造成皮膚乾燥,剝落的角質掉在皮膚上刺激皮膚,造成搔癢,通常健康的皮膚表面,角質層可以留住水分,皮脂和水分混合之後形成皮脂膜作為皮膚的屏障,抵擋皮膚受到外界的刺激。

洗澡後或就寢時 體溫高搔癢更嚴重
本來賀爾蒙會負責調節皮膚的皮脂量,但是因為隨著年齡的老化,賀爾蒙分泌減少,才導致皮脂分泌變少,皮膚搔癢症發生的部位大多在手腕或腳,特別是大腿和小腿,或是背部、腹部周圍、全身,也有局限在外陰部或是肛門周圍的,洗澡後或就寢時,體溫升高,搔癢的情況會更嚴重,因而造成睡眠不足,皮膚表面因為乾燥看起來白白的,有時甚至會產生龜裂。

不要抓癢、皮膚保濕、避免空氣乾燥
預防搔癢的第1步就是不要抓癢,另外,皮膚的保濕也很重要,塗抹具有保濕功效的乳液,注意皮膚保養,冬天使用暖氣時,也要注意室內的濕度,使用加濕器或是放置濕毛巾,避免空氣過度乾燥。

症狀較輕的可塗抹凡士林或是含有尿素的軟膏等來改善症狀,如果還是沒有改善,早上和白天使用尿素軟膏,洗澡後及睡前除了擦抹凡士林之外,加上含有維他命A或維他命B的軟膏,效果會比較明顯。

天然素材內衣褲 可防水份流失
有濕疹的情況時,除了塗抹外用保濕劑,也可以使用類固醇藥劑,搔癢情況嚴重時,還可以請醫師開立內服藥,膝蓋以下的部分最容易有乾燥的情況產生,穿著天然素材的內衣、長褲,可以防止水分的流失。

老年人晚上睡覺時喜歡使用電熱毯,但是使用電熱毯會讓皮膚更加乾燥,所以建議睡前開電熱毯讓棉被暖和,睡覺時就把電熱毯關掉。或是使用熱水袋就不會造成皮膚乾燥。


※文章內容與圖片皆截錄至 優活健康網 (純資訊分享,非商業用途)

2018年7月24日 星期二

別以為夏天不會心肌梗塞!發生率不會因溫度上升而減少

長期處於高血壓、高血脂,又在沒有治療的情況下,身體隨時都會負荷不了,就像顆不定時炸彈一樣,即使是在炎熱的夏天,也會發生心肌梗塞的。

片來源:華人健康網/原出處_常春月刊(純資訊分享,非商業用途)

「好熱哦!」這句話已經成了最近每個人掛在嘴上的口頭禪,因為溫度幾乎天天破30℃,並且還不斷地創新高。夏季高溫除了要小心熱衰竭、中暑之外,還要小心一種致命疾病──心肌梗塞,上個月才獲得民進黨提名,競逐屏東長治鄉長的巫國彰,因心肌梗塞送醫不治;2年前已故台語歌王郭金發,也是在炎夏參加重陽節敬老演唱會時,在台上演唱《燒肉粽》卻突然昏倒,最後送醫不治,這都是典型的心肌梗塞致命案例。

國泰醫院急診室最近就接獲一名50歲的男性病患,中午時間在工地無預警昏倒,同事緊急打電話請救護車前來搶救,本來以為應該是中暑,經過消防救護員檢查後才發現,原來是急性心肌梗塞。所幸在送醫途中以電擊方式進行急救,抵達醫院後再由醫療團隊接手,緊急從大腿靜脈插管進行心導管手術,在梗塞的心血管處加裝了2個支架,才成功從鬼門關搶救回來。

事實上,這名工頭,平常都自以為身體很健康,殊不知高血壓、高血脂等問題早已上身,然而長期處於高血壓、高血脂,又在沒有治療的情況下,身體隨時都會負荷不了,就像顆不定時炸彈,即使是在炎熱的夏天,也會發生心肌梗塞的。

異常炎熱極端氣候,提升心肌梗塞風險
根據國泰醫院的統計,最近隨著溫度持續上升,類似的案例可不只這一件,而且情況都很相近,可見心肌梗塞的發生率,並不會因為溫度上升而減少,反而現代這種異常炎熱的極端氣候,更可能會提升心肌梗塞的發生率。

國泰醫院心血管中心主治醫師張釗監表示,心肌梗塞不是冬天的專利,臨床觀察就發現,心肌梗塞發生的比率,除了一般在冬天寒流來的時候會暴增至少2成外,在夏天炎熱或是換季的時候,在國泰醫院的急診臨床數據上,心肌梗塞案例也都會明顯增加1成以上,因此即使在夏天,也不能輕忽心血管疾病的危險性。
片來源:華人健康網/原出處_常春月刊(純資訊分享,非商業用途)

為什麼夏天也會心肌梗塞?
心肌梗塞發生的原因,醫學界認定為部分心臟肌肉缺乏血液供應氧氣,導致心肌細胞壞死,常發生在供應血液到心臟的冠狀動脈發生粥樣硬化,導致動脈失去原有的彈性,血管壁變厚、變硬,內腔逐漸變窄或堵塞,血液不易流通,最後導致心臟肌肉因缺血而壞死。

至於會發生冠狀動脈病變的情況,通常是指向天氣太冷,導致血管過度收縮,因而從血管壁剝落血塊堵塞血管,只是一般這種現象大多是發生在寒冷的冬季,為什麼夏天也會心肌梗塞呢?張釗監進一步分析,心臟最適宜的氣溫是22℃到25℃,氣溫太高或太低,都會讓人體的交感神經亢奮,這樣就容易造成動脈血管的粥樣硬化斑塊破裂,進而引發心肌梗塞。

高溫脫水、溫差大,是夏天猝死關鍵
夏天發生急性心肌梗塞的確切原因,仍需醫學研究進一步證實,目前醫界推測可能與高溫脫水和冷熱溫差劇烈變化有很大的關係。高溫脫水指的是體內的水分嚴重不足,當天氣炎熱、水分又沒有適度補充的情況下,血管就會出現缺水的現象,那麼血液將會因而變得比平常還要濃稠,一旦血液變的濃稠,就可能影響血管功能,進而出現血塊造成血栓。

張釗監表示,冷熱溫差劇烈變化,像是冷氣房和戶外的冷熱進出,或是大量吃冰、喝冰飲料消暑的情況,都有可能會造成血管急劇收縮,血管彈性不好的人,在這個時候恐怕就容易發生血栓。急性心肌梗塞的危險因子,有抽菸、糖尿病、高血壓、高血脂、年齡(男性大於45歲,女性大於55歲)、家族史、懶散不運動的生活型態等。

把握黃金12小時,即時搶救生命
心肌梗塞發作時,及時正確搶救是關鍵,一旦急性心肌梗塞發作,必須把握救命的黃金12小時,盡速送醫施行心導管手術,打通阻塞的血管;其實,大約有5到7成的病患,在第一次有胸痛感受時,就已經心肌梗塞了,但卻不知這就是警訊。所以,患有心血管疾病的慢性病患者,平常就應該要隨身攜帶所謂的「舌下片」,也就是硝化甘油,一旦出現胸口鬱悶、心臟絞痛、呼吸不順或胸部被勒緊等,疑似心肌梗塞症狀的感覺,就要趕快含1片舌下片,5分鐘後不適症狀如果沒有緩解,就必須要再含1片,同時要趕快前往醫院接受治療。

片來源:華人健康網/原出處_常春月刊(純資訊分享,非商業用途)

若是你發現旁邊的人有類似心肌梗塞的症狀時,他又沒有舌下片等緩解藥物,請趕緊打119,現場如果有傻瓜電擊器(AED),可以先以心電圖檢查功能來替患者判斷心血管的功能,進而施以電擊搶救。後送醫院之後,醫師則要趕緊確認血管塞住的位置,然後盡速進行心導管手術,將導線從大腿進入靜脈到心臟,以氣球擴張術撐開塞住的血管,再放上支架打通血路。

如何預防心肌梗塞?
要避免心肌梗塞,事前的預防不可少,即使在夏天,同樣要注意室內冷氣房與室外熱翻天的冷熱交替溫差的問題,最好在離開冷氣房之前,在門口站個3~5分鐘,適應一下室內外溫度的轉換。等到身體習慣了較高的溫度之後,再出門是比較好的方式;另外,在高溫炎熱的環境下,一定要隨時補充足夠的水分,以避免血液出現濃稠的危險情況。

平常飲食就應該以清淡為主,低脂、低鹽,並減少高膽固醇食物的攝取,才能避免高血糖、高血壓及高血脂等三高疾病上身,因為三高族群的病人,尤其是糖尿病患常合併有三高,加上多重代謝異常,壞膽固醇容易囤積在血管裡,容易造成大規模血管阻塞病變。因此,如果已經有三高或心血管疾病相關病史的患者,一定要定期到醫院追蹤檢查,並且持續接受藥物等治療,控制好病情,才能降低心肌梗塞發生的機會。

男性患者比女性多很多
在心肌梗塞病人族群中,男性發病個案數比女性來得多,男性就占了7~8成之高,因為男性多半合併有菸酒等不良習慣,以及體重過胖等問題,心血管的彈性與功能都會因而降低;而女性除了較男性少有不良習慣之外,心血管則先天受到女性荷爾蒙的保護,所以,心肌梗塞好發的年紀比男性延後10年左右。

心肌梗塞典型症狀
持續性胸痛、盜汗和呼吸困難,是心肌梗塞最典型的症狀,輕微者可能只感到胸悶,嚴重者可是會造成心肌細胞永久性的損傷,甚至引發心律不整或心臟衰竭等致命的併發症。尤其急性心肌梗塞更是令人措手不及,患者通常在發病後1個小時內就猝死,死亡率相當高;不過,仍然有一半以上的心肌梗塞患者,病發前是沒有任何症狀的。


※文章內容與圖片皆截錄至華人健康網/原文出處_常春月刊424期
   純資訊分享,非商業用途

2018年3月6日 星期二

夜夜與塵蟎共枕眠難怪過敏!專家洗枕頭法1表秒懂必存

圖片來源:早安健康

根據統計,台灣有鼻子過敏的人數約占總人口的20%~40%,而且數據有往上攀升的趨勢。過敏性鼻炎是其中最常發生的,原因之一是季節交替、早晚冷熱溫差大,另一種原因則是居家環境中的塵蟎與落塵,台灣鼻子過敏的小朋友,有90%的過敏原是塵蟎。台大昆蟲系研究調查,台灣75%的家庭,家中都有塵蟎。

驚!你的枕頭是塵蟎香甜溫暖的家 
根據日本國立公眾衛生院的研究統計,家中有四成以上的塵蟎都在寢具上,尤其是枕頭,因為那裡滿足了塵蟎這種肉眼看不見的小蟲,生存所需的食物水和溫度,為什麼?我們自然掉落的皮屑是他的食物,皮膚表面的水分、汗水和體溫所產生的水蒸氣和熱度,是最適合他的生存環境。根本是像養寵物一樣的存在了。而且除了塵蟎本身,它們的屍體、排泄物、分泌物,都是致敏原因。 

枕頭是離臉、鼻子、呼吸道最貼近的地方,而且人生有三分之一以上的時間都在睡覺,把枕頭防蟎防好,是預防過敏中的基本,在歐美國家中,專家建議3~6個月清潔一次枕頭,枕頭套則是每3個星期就應該清洗一次。但因應台灣的海島型氣候,可能還要再更頻繁清潔枕頭。而日本家事專家宮野茉莉子甚至建議,在過敏好發的季節,每天洗一次枕頭或枕頭套最好。 

枕頭該怎麼洗?參考下表徹底防蟎 
你的枕頭有洗對嗎?可以參考以下日本專門洗衣店Fresco整理的枕頭相關表格,當然也需要注意枕頭的標籤,並依照標籤標示為主。另外枕頭若有黑點、發黃,折後無法回復原狀等情形的話,就已經需要汰換囉! 


表格來源:早安健康

日本家事專家的洗枕頭秘訣 
可能我們會擔心,常常洗枕頭會不會讓耗損率高?很難乾?在這裡活躍於日本的家事專家前川早苗,提供了用洗衣機每天洗枕頭,也不會困擾的好方法: 
1.先用吸塵器吸枕頭,雙面都要吸
2.放洗衣袋後,放進洗衣機裡洗
3.洗好後用乾毛巾捆枕頭
4.再脫水

用毛巾捆住的話,比較容易乾,而且不易變形,之後再搭配不同材質的晒乾方式,就是一顆乾淨的枕頭了!當然,用毛巾綑住的這種方法,也適用於毛衣等害怕變形的衣物。 

※文章內容與圖表皆截錄至早安健康
   純資訊分享,非商業用途

2017年12月21日 星期四

躺在被窩裡,腳卻一直冰涼?小心寒氣入侵~6個方法讓腳瞬間暖起來

照片來源:良醫健康網

腳是人體的第二心臟,但也最易受寒,招致疾病,我們要像保護心臟一樣地保護自己的腳,不讓它受傷。

足部是寒氣入侵的源頭
人的腳底,隱藏著一個秘密的調控系統,有許多按鈕,直接內臟相連。按摩刺激這些按鈕,就能開啟相應的線路,對相應的臟器進行修復和調節。

俗話說:「寒從腳下起,人老足先衰」。腳底也是離心臟最遠、血液最不容易到達的地方,因此腳底不容易保暖,最容易受寒。有的人不注意保養足部,經常足涉涼水,赤腳在污水中行走,雨水淋濕鞋子不立刻換下,睡覺時腳對風口,以及腳髒腳臭不立刻洗腳等,都容易招致寒氣的人侵。更重要的是,腳上有許多連接內臟的穴位,寒氣從足部人侵,可以直接影響這些臟腑的正常生理功能。

頭涼足暖利於眠
自古以來,民間就有「頭涼足暖利於眠」的說法,這是符合醫學道理的寶貴養生經驗。  

睡眠時,頭露在外面,既有利於頭部散熱,保持清涼,具有寧心安眠的作用,也有利於呼吸暢通,使腦部供氧充分。在炎熱的夏天,使用竹枕、玉枕、瓷枕等涼枕,能降低頭部的溫度,因而可用來治療失眠,保健腦部。相反,那些喜歡把頭蒙在被子裡睡覺的人就要注意了,蒙著被子睡覺會使睡眠不沉,腦部氧氣供應不足,進而影響隔天的工作。時間長了,會造成反應遲鈍,記憶力下降。

睡眠時,足部是要重點保暖的部位。許多家長發現,如果孩子在睡眠時不小心踢開了被子,第二天就會感冒、拉肚子。因此睡覺前要幫孩子把被子蓋好,特別是足部的位置,被子要向裏折一點,壓在腳下、以免被踢開。對於老年人,冬天要用熱水袋、羊毛毯放在足部,腳暖和了,就能睡得香甜。

讓腳瞬間變暖的方法
照片來源:良醫健康網

寒冬時,冷風會從褲口往裏灌,雙腳麻、木、涼、痛,加上從足心到小腿,再到全身,被凍得瑟瑟發抖。這是我三十年前曾有的經歷,現在想來,更能體會「寒從腳下起」的意思。

現在的人很少能體會腳凍的感覺了,但還是有腳涼的時候。如果不採取正確的方式,可能一夜雙腳都不會暖,這可是不利於健康的。以下介紹的,是能夠讓腳瞬間暖和起來的六種方法,看起來簡單,卻很有效。

一、踏步法:做原地踏步動作。腳落地時稍用力,只需5到10分鐘,雙腳就會暖和。注意選擇地點,儘量不要在臥室進行,以免打擾到樓下的鄰居。

二、頓足法:同時抬起雙腳腳跟,腳尖著地,再迅速頓下腳跟,反覆50至60次。此法對便秘有作用,但老年人不宜。

三、按摩法:盤坐在床上,兩腳掌相對,用雙手摩搓足背以及小腿。然後再搓足心,到溫熱為止。睡前適度按摩足部,更能改善血液循環,達到安神鎮靜、促進睡眠的作用。

四、浴足法:用溫熱水泡雙腳,邊泡腳邊揉搓按摩。也可以在熱水中加入少數鹽待溶化後浸泡,有消炎作用。有灰指甲、足癬等足病者,可以用苦參30克、白蘚皮30克、蒼術30克、枯礬10克,煎水泡腳,既能暖足,又能治病。

五、薑湯法:腳涼,全身又覺得有寒氣的,可以熬一碗薑湯趁熱喝下,再蓋被取暖。特別是涉水、淋浴後,腳部受寒者,更適合用本法。

六、舉腿法:仰臥床上,雙手置於身體兩側,將兩條腿緩緩舉起,垂直於身體,稍作停留後,再緩緩放下,如此重複數次。本法還可以鍛鍊腹肌,有助於減肥。


※文章內容與照片皆截錄至良醫健康網

   純資訊分享,非商業用途

2017年10月7日 星期六

每27分鐘多1人死於心臟病 秋天護心靠這4招

白天熱如盛夏,晚上則回歸秋天應有的涼爽,近日「秋老虎」發威,各地早晚溫差大,國民健康署提醒,當溫差過大時,人的血管會跟著收縮,容易造成血壓升高,進而增加心臟病和中風急性發作的機會,老年人和慢性病病人要特別留意。


根據衛生福利部105年死因統計,心臟病是國人第二號殺手。
照片來源:華人健康網

世界衛生組織(WHO)指出,心血管疾病是全球死亡的頭號殺手,每年都造成全球約1710萬人死亡,占全球總死亡人數31%,其中740萬人死於心臟病,670萬人死於中風。另根據衛生福利部105年死因統計,心臟病是國人第二號殺手,共奪走2萬812條寶貴的性命,平均每27分鐘就有1人死於心臟病。

溫差太大易傷「心」 國健署「護心4招」保健康


照片來源:華人健康網


國健署指出,心血管疾病的危險因子除三高外,不良飲食習慣、身體活動不足、吸菸、酗酒等亦為重要的危險因子。此外,近年來受氣候變遷的影響,極熱極冷的氣候型態也是誘發因子。


盛夏已過,接下來是日夜溫差頗大、好發心血管疾病的秋冬季節,國健署提供「護心4招」,呼籲民眾重視心臟和心血管的健康。

第1招/心服口服—健康飲食:
養成三餐定時、少吃零嘴的好習慣多喝白開水來取代含糖飲料。飲食可多選用蔬菜、糙米、全穀雜糧、少油、少鹽,並減少高飽和脂肪食物。烹調則建議以蒸、煮、汆燙代替油炸。

第2招/心動行動—規律運動:
每周累積150分鐘的中度身體活動,例如快走、慢走、騎自行車及伸展操等運動,也可以將運動融入和家人一起做家事、陪小孩玩的過程中,例如站著比坐著消耗卡路里高達2倍。心血管高風險族群秋冬運動要注意保暖,可以多加外套穿著,運動前一定要充分暖身,且儘量攜伴運動,相互照應。

第3招/心不在菸—向菸說不:
不管是直接吸菸或被動吸入二手菸,都會增加罹患中風的風險。為了維護自己及家人健康,有抽菸民眾應立即戒菸。

第4招/同心協力—相招健檢:
國健署提供40到64歲民眾每3年一次,65歲以上民眾每年1次的免費成人預防保健服務,內容包括BMI、腰圍、血壓、血糖、血脂等心臟病重要危險因子的檢查,民眾可善加利用。


※文章內容與照片皆截錄至華人健康網
   純資訊分享,非商業用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