惜福

珍惜每一位與我們有緣的顧客

未來之寶

孩子是我們最珍貴的未來之寶

專業

在專業上我們持續不斷的精進

和樂

努力照顧讓大家享有和樂的生活

照護

為您與家人的健康我們全力以赴

顯示具有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顯示具有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2018年8月10日 星期五

喝這杯打造抗暑體質!健走後喝效果更佳

片來源:早安健康(純資訊分享,非商業用途)

全台熱壞了!據衛福部統計,7月因熱傷害就醫人次共412人,尤其7月29日起連日高溫炎熱,連續3天共70人次受熱傷害,暑氣逼人,也讓中央氣象局針對8縣市罕見發布高溫預警! 

熱傷害定義包括中暑、熱暈厥、熱痙攣、中熱衰竭、暫時性熱疲勞、熱水腫等。其中,中暑在生活經驗中最頻繁發生。當體溫體溫升高、皮膚乾熱變紅、心跳加速、頭痛噁心,應迅速離開高溫環境,設法降低體溫,並盡快就醫。 

一般人認為樹蔭下可以乘涼防中暑,不過,長庚毒物實驗室團隊先前在已故醫師林杰樑臉書上提醒,天氣熱別在樹下乘涼,因為樹木在35℃以上高溫,釋出的芬多精是平常的10倍,而現在空污嚴重,一旦空氣中有一氧化氮和二氧化氮等空氣污染物,芬多精和樹木釋出的揮發有機物異戊二烯結合形成臭氧,將嚴重影響健康。 

究竟該如何預防中暑?日本信州大學醫學系教授能勢博在日本電視台節目「ソレダメ! 」(暫譯:那樣做NG!)中,指導如何從根本打造抗暑體質,增加耐熱力、預防中暑! 

天熱如何抗暑、預防中暑 
★待在有遮蔽物的蔭涼處,避免陽光直射。
喝運動飲料,或是補充水分同時攝取鹽分。
用濕毛巾幫助下顎、脖子、腋下等處散熱。
間歇健走提高肌肉量,增加體內含水量,預防脫水。

間歇健走打造抗暑體質,從根本預防中暑 
能勢博教授特別推薦,透過間歇健走,提高肌肉量,可以讓體內含水量大大增加,使我們變得不容易脫水、中暑,從身體增加對熱的耐受力。再搭配喝牛奶攝取蛋白質,同時補充糖分、蛋白質以及水分。 

日本健康管理師南惠子也表示,喝牛奶可以增加血液中的白蛋白,形成滲透壓,讓體內水分進入血管、血液量增加,更不容易脫水及中暑。而優格、冰淇淋等乳製品也有相似效果,但是熱量、糖分都高,當心容易造成肥胖。 

做法 
用自己最快的速度快走3分鐘,再慢走3分鐘,再快走3分鐘。依此類推,快慢走步交替進行,總共走30分鐘。走完後30分鐘內喝200ml牛奶。 

一天走30分鐘,一周做4天,並應選擇傍晚、晚上、清晨等溫度較低的時間訓練,千萬不要在太陽很大的時候做。

※文章內容與圖片皆截錄至早安健康
   純資訊分享,非商業用途

2018年8月7日 星期二

天熱汗流浹背 這樣做汗斑OUT

片來源:健康醫療網(純資訊分享,非商業用途)

太陽咬人狂流汗 皮屑芽孢菌一多汗斑易出現
進入夏季,太陽會咬人!從事體力活動,難免容易汗流浹背,不少人因此長出汗斑。中山醫學大學附設醫院皮膚科主治醫師賴柏如解釋,汗斑其實是皮屑芽孢菌的感染,當它過度增生時,汗斑就會出現。

濕熱環境皮膚成黴菌溫床 汗斑無害僅外觀影響
愛從事戶外運動,加上台灣夏日天氣悶熱容易流汗,充滿汗水的皮膚,是皮屑芽孢菌大量繁殖的最佳溫床。汗斑好發於上背及胸前,除了整體外觀改變,對身體並無明顯影響。賴柏如醫師表示,小範圍汗斑會以外用藥物的治療,但若範圍很大,就會搭配一些口服抗黴菌藥物,才能有較理想的治療效果。

汗斑不治難消失 趕走黴菌這樣做
汗斑若不治療,就很難恢復,除了乖乖接受治療,想辦法減少黴菌也會是抑制汗斑增生的好方法。醫師表示,流汗後,可以用濕毛巾擦去汗漬,再用乾毛巾吸乾水分,盡量保持乾燥。解決汗斑,想到海邊袒胸露背,無瑕肌膚就再也不是煩惱。

※文章內容與圖片皆截錄至健康醫療網
   純資訊分享,非商業用途

2018年7月31日 星期二

熱傷害兩度送醫!延誤死亡率高達8成

片來源:優活健康網(純資訊分享,非商業用途)

炎炎盛夏,小心熱傷害!一名32歲曾姓壯男每天頂著烈陽在工地工作,某天突然頭痛、頭暈、噁心嘔吐及肌肉痙攣,緊急送急診發現體溫達攝氏41℃,排尿出現茶色尿,經過抽血檢查肌酸磷酸(CPK)報告顯示已升高至800多U/L(正常值為24至194U/L),影響到腎臟功能,確診為職業性熱中暑,且引起橫紋肌溶解,導致腎功能受損,經住院治療2天後順利出院。

嚴重熱中暑延誤送醫 死亡率高達8成以上
沒想到曾姓壯男出院10天後,又在下班時間緊急送來急診,連續1個月內發生熱中暑及熱衰竭,因肌肉溶解經腎臟排出,導致尿液變茶色,出現腎功能受損,經過治療後腎毒素已恢復正常值。

烏日林新醫院急診醫學科醫師楊景旭表示,急診常常在夏季遇到因熱傷害緊急送醫治療的個案,大部分患者都長時間處在高溫環境,導致流失過多水分、鹽分而出現熱衰竭,少部分會有熱痙攣問題。也會出現併發症如肌肉壞死、橫紋肌溶解、腎功能受損,如果延誤送醫治療,死亡率高達8成。
夏季高溫容易形成以下3種熱傷害:

1)熱衰竭/
為中暑的前兆,會出現頭痛、無力、噁心想吐,嚴重時甚至會休克或昏迷。

2)熱痙攣/
會引起呼吸肌肉的抽筋,導致呼吸困難。

3)熱中暑/
高危險群為老人、小孩、慢性病患者與酗酒者,輕微中暑會臉色發紅、頭暈噁心、口渴、心悸和四肢無力,甚至也會胸悶、血壓下降。如果延誤就醫,死亡率高達80%以上。

遇熱傷害 移至陰涼處、補充鹽水、冰敷後送醫
如果常常處在烈日下且體溫過高,容易破壞身體內酵素,使肌肉壞死、引起橫紋肌溶解症,更進一步引起急性腎衰竭,嚴重恐併發急性腎衰竭而死亡。楊景旭醫師提醒,無論是哪一種熱傷害,只要覺得身體不舒服,務必盡快就醫。

送醫前可先移至陰涼通風處,墊高頭部休息。也別忘了多補充水分和鹽水,喝水時注意別被嗆到,如果出現噁心、嘔吐症狀,則不建議再補充;另外也可冰敷頸部、腋下等處,讓動脈循環慢慢冷卻降溫。

民眾外出記得防曬,若從事戶外工作或運動者,避免長時間在大太陽下活動,體內必須保持充足水分及電解質,也要適當休息,留意自己的體溫是否過熱,藉由以上預防措施,遠離夏季熱傷害!


※文章內容與圖片皆截錄至優活健康網
   純資訊分享,非商業用途

2018年7月17日 星期二

男沖涼險心肌梗塞!4情況別洗冷水澡

片來源:優活健康網(純資訊分享,非商業用途)

蔡先生某日農務後大汗淋漓,返家沖冷水澡。約1小時後竟出現胸悶情形,起初不以為意,但因持續性胸悶、胸痛不適,就醫檢查發現心肌部分梗塞,緊急施做心臟支架手術救回一命。

飲酒飽餐後、勞動、發燒 別急著沖涼
衛生福利部桃園醫院病房護理師烏静勤說明,大量流汗時,皮下血管擴張、毛孔放大、全身血液迴流加快,此時洗冷水澡造成全身血管突然收縮、汗毛孔關閉,也刺激交感神經,導致心跳變快、血壓升高,易增加心血管疾病及腦血管疾病發作機率,嚴重更可能引發急性心肌梗塞。以下幾種情況出現時,也應避免洗冷水澡:

1)飲酒後

2)飽餐後

3)勞動後

4)發燒後

溫度、時間應適宜 先洗四肢再洗全身
烏静勤護理師表示,除了上述4種情境下應避免洗冷水澡,中老年人及本身有心血管疾病,如高血壓、冠狀動脈心臟病患者,一定要避免在高溫環境下突然降溫,否則恐怕引起生命危險。

炎炎夏日來個冷水澡雖然愜意舒適,建議水溫介於20至30度,先從四肢開始,再洗全身,時間控制於15分鐘內,沐浴後須擦乾身體。若途中身體感到不適,應立即停止。若為大量流汗,應等候半小時,降低身體與水溫溫差再洗冷水澡,避免憾事發生。

※文章內容與圖片皆截錄至優活健康網
   純資訊分享,非商業用途

2018年7月2日 星期一

這些族群最容易中暑?「熱傷害」自我預防懶人包!

圖片來源:國健署(純資訊分享,非商業用途)

時序已進入炎熱的夏季型態,溫度動輒超過35度,國健署指出,正常人的體表溫度是36.8℃左右,如果氣溫高於35℃,人體熱量不容易散發,汗液不容易蒸發,會感覺到非常難受,民眾發生熱傷害的機會也將大幅增加!

以下整理熱傷害懶人包,一同了解天氣炎熱時可能對身體所造成的危險,究竟熱傷害原因是什麼?6大高危險族群有哪些?預防熱傷害的三要訣,陪伴大家平安度過炎炎夏天!

五種熱傷害,嚴重恐猝死
為什麼會有熱傷害?當環境高溫、高濕時,可能造成人體無法正常散熱,無論是室內或室內,都可能發生!因高溫對造成的熱傷害可分為幾類:熱水腫、熱痙攣、熱暈厥、熱衰竭及最嚴重的熱中暑。過度的高溫可能造成心血管、腦血管及呼吸性的病因所造成的猝死,熱壓力相關的慢性健康損害,也可能表現在生理功能、代謝過程和免疫系統的傷害上。

圖片來源:國健署(純資訊分享,非商業用途)

6大高危險族群
任何人都有可能會發生熱傷害,尤其嬰幼童、65歲以上的長者、慢性病患、服用藥物者、戶外工作者、運動員或密閉空間工作者及過重者等,容易因高溫而造成熱傷害:

一、 嬰幼童:因嬰幼童身體體溫調節系統尚未發展成熟,以及代謝率較高,而且必須依賴照顧者提供水分及調整所在環境溫度。

二、 65歲以上的長者:因長者的排汗功能,對溫度轉變的適應能力、以及調節體內水份的機能不如年輕者迅速,尤其若患有心臟病、高血壓、糖尿病、中風等慢性疾病的長者,更要加倍小心。

三、 慢性病患(如心臟病、高血壓、糖尿病或腎臟病等):慢性病患因散熱機能較差而不易排汗,對於環境的調節及應變能力較差。

四、 服用藥物者:服用某些藥物可能會增加熱傷害機率,如利尿劑會干擾水分及鹽份平衡;含有抗膽激性藥劑如三環抗憂鬱劑、抗精神病藥劑等,會抑制流汗減少熱量散失,須特別注意防範熱傷害發生。

五、 戶外工作者、運動員或密閉空間工作者:戶外工作者及運動員直接暴露於陽光直射下,加上常忽略防曬、休息及補充水分而造成熱傷害;密閉空間工作者,因環境通風或散熱不良,人體產生熱的速度加快,造成體溫或體液來不及調節平衡而造成熱傷害。

六、 過重者(身體質量指數BMI≧24):因脂肪極易產生熱量,且身體的皮下脂肪會阻隔熱量散熱,造成散熱面積下降,加上代謝而使產熱增加,將造成大量排汗而造成熱傷害。


圖片來源:國健署(純資訊分享,非商業用途)

如何預防熱傷害發生?
任何人都可能會發生熱傷害,應避免曝曬於高溫之下,國民健康署署長王英偉提醒牢記預防熱傷害的三要訣:「保持涼爽、補充水分、提高警覺」。


圖片來源:國健署(純資訊分享,非商業用途)

國民健康署提醒,當發現自己或家人身體疑似出現熱傷害徵兆時,如體溫升高、皮膚乾熱變紅、心跳加速,嚴重者會出現無法流汗、頭痛、頭暈、噁心、嘔吐,甚至神智混亂、抽筋、昏迷等症狀,務必迅速離開高溫的環境、設法降低體溫(如鬆脫衣物、用水擦拭身體或搧風等)、提供加少許鹽的冷開水或稀釋的電解質飲料,並以最快的速度就醫。


※文章內容截錄至媽媽經 (純資訊分享,非商業用途)
   圖片來源:國健署(純資訊分享,非商業用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