惜福

珍惜每一位與我們有緣的顧客

未來之寶

孩子是我們最珍貴的未來之寶

專業

在專業上我們持續不斷的精進

和樂

努力照顧讓大家享有和樂的生活

照護

為您與家人的健康我們全力以赴

顯示具有 心臟病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顯示具有 心臟病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2018年7月6日 星期五

最適合糖尿病患者的運動!還能控三高防心臟病

片來源:早安健康(純資訊分享,非商業用途)

有氧運動最適合糖尿病患者 
對於糖尿病患者來說,運動有特別重要的意義。在制定了飲食計劃和糖尿病藥物治療計劃後,運動就成為實現有效控制糖尿病的一個關鍵部分。尤其是有氧運動,更有益於血糖的控制,可降低心血管疾病發生的相關危險因素,並有利於體重的控制。同時,對於高危人群,規律性的運動可預防2型糖尿病的發生。 

有氧運動的特點 
有氧代謝運動是指那些以增強人體吸入和輸送氧氣的能力、增強人體使用氧氣的能力、提高人體耐力為目的的運動,其特點是強度低、有節奏、不中斷、持續時間長,例如步行、慢跑、騎自行車、游泳、滑冰、踢毽子、打太極拳、爬山、跳繩等。 

片來源:早安健康(純資訊分享,非商業用途)

有氧運動牢記「1357」 
對於中老年人來說,其最佳運動方式為「中度有氧代謝運動」,應堅持「1357」原則。糖尿病患者以進行中、低強度的有氧運動為宜,運動時間控制在45分鐘之內。 
片來源:早安健康(純資訊分享,非商業用途)

哪些糖尿病患者不宜運動 
不宜運動的糖尿病患者主要有以下幾類: 
1. 自身胰島素嚴重分泌不足的1型糖尿病患者
2. 有急性感染的糖尿病患者
3. 伴有心功能不全、心率失常並且活動後加重者
4. 嚴重糖尿病腎病患者
5. 經常發生腦供血不足的糖尿病患者
6. 收縮壓高於180毫米水銀柱的高血壓患者
7. 血糖濃度高於14毫莫耳/升的糖尿病患者
8. 有明顯酮症或酮症酸中毒的患者,酮症多由於血糖控制不好引起,運動後可加重症狀,引起酸中毒、昏迷等
9. 血糖控制不佳、明顯低血糖或血糖波動較大者,易發生酮症酸中毒 

糖尿病患者運動中謹防低血糖 
如果在運動中或者運動後出現饑餓感,心跳加快、心慌,全身大汗淋漓,頭暈、眼冒金星及四肢無力等症狀,則說明您很可能是低血糖了。此時應立即停止運動,並吃下隨身攜帶的糖果或含糖的食物,嚴重者應及時送醫院搶救。發生低血糖是很危險的,因此糖尿病患者要採取一些預防措施。 

防止低血糖可採取的主要措施如下: 
1. 儘可能在餐後0.5∼1小時進行運動,此時血糖較高,不易發生低血糖。
2. 儘量避免在胰島素或口服降糖藥作用最強時運動,如注射短效胰島素後0.5∼1小時應減少運動量。
3. 儘量避免在運動時需要劇烈活動的部位如大腿等注射胰島素。可以選擇腹部注射。
4. 儘量不空腹運動。如果空腹血糖大於6.7毫莫耳/升(120毫克/分升),可以進行適量空腹運動;如果空腹血糖小於6.7毫莫耳/升,最好在運動前吃點食物,如喝一杯牛奶、吃幾塊餅乾,吃後10分鐘再開始熱身。
5. 隨身攜帶糖果或含糖飲料或糖尿病專用葡萄糖片,防止低血糖發生。
6. 凡進行中等以上運動量且持續時間較長時,應在運動前或運動中適當加餐。
7. 有條件自我監測血糖的患者,可在運動前後各測血糖一次,以便及時發現低血糖,並了解哪種運動形式、多大運動量可以降糖,以及降糖程度。
8. 進行長時間大運動量的運動,如郊遊、爬山時,降糖作用可能比較持久,因此除運動前需要加餐外,運動後也應增加進食。

運動「3部曲」 
科學完整的鍛煉程序應包括3個部分:熱身(準備)活動階段、主題活動階段、放鬆(整理)活動階段。因此,運動過程要遵照「3部曲」來安排。 

片來源:早安健康(純資訊分享,非商業用途)

第1步:熱身運動 
在正式運動前先做5∼10分鐘的熱身運動,如伸腰、原地踏步、慢走、打太極拳、腹式呼吸、做保健操等,逐步增加運動強度,以使心血管適應,並提高關節和肌肉的活動效應,避免肌肉拉傷。 

第2步:主題運動 
糖尿病患者運動鍛煉應以低、中等強度的有氧運動為主,如步行、慢跑、游泳、騎自行車、踢毽子等。運動時間應保持20∼30分鐘,但在初始階段可從5∼10分鐘開始,逐漸加量至20∼30分鐘。 

第3步:放鬆運動 
運動結束後,不要突然停止,最好再做5∼10分鐘的放鬆運動,如慢走、彎腰、踢腿、自我按摩等,以促進血液回流,防止突然停止活動造成肢體瘀血,回心血量下降,引起暈厥或心律失常等。逐漸放慢節奏後,再坐下休息。例如,慢跑20分鐘後,再逐漸改為快走、慢走,漸漸放慢步伐,然後伸伸腰、踢踢腿,再坐下休息。 


※文章內容與圖片皆截錄至早安健康
   純資訊分享,非商業用途

2018年1月16日 星期二

寒流低溫猝死300人 做好8招能保命

照片來源:健康醫療網

醫師強調,做好頭頸部保暖最為重要,外出應善用帽子、圍巾、口罩,而身著衣物應以多層次穿搭,提供較好的保暖效果。

近日寒流來襲,全台逾300人猝死,台北市殯儀館冰櫃因而爆滿。面臨低溫天氣,民眾該如何自保呢?醫師強調,做好頭頸部保暖最為重要,外出應善用帽子、圍巾、口罩,而身著衣物應以多層次穿搭,提供較好的保暖效果。

2大危險族群 天冷容易猝死
台北市立聯和醫院和平院區緊急醫療部災難醫學科主任簡立建指出,低溫猝死者以心血管疾病及年長者為主,因為血壓劇烈變化,造成中風、心臟病發作而死亡,尤其是清晨5至6時,以及晚間8至9時,為2大高峰期,建議民眾做好相關預防措施。

低溫保健8要點 預防發生猝死
簡立建主任提供「低溫保健8要點」。
第一,保暖,身處在低溫空間或外出時,要做好完整的保暖,尤其注意頭頸部和四肢末端,善用圍巾、帽子、口罩、手套、襪子、防滑鞋,以及多層次保暖衣物,方便穿脫;
第二,暖身,剛起床後活動勿過於急促,應先補充溫開水,身體活動以溫和漸進方式慢慢增加;
第三,避免大吃大喝及情緒起伏太大;
第四,避免飯後或喝酒後立即泡澡。
第五,避免加重身體壓力,心血管疾病及年長者應避免大清早外出運動,晚餐後也不要立即運動,至少隔1個小時;
第六,妥善控制病情,規律服藥、定期回診,以及定期量測的血糖、血壓、血脂肪數據;
第七,外出隨身攜帶健保卡及緊急備用藥品;
第八,發生疑似中風或心肌梗塞急性發作時,快打119正確就醫。

危險徵兆速就醫 搶救寶貴性命
簡立建主任強調,當出現胸悶、喘不過氣、冒冷汗等心肌梗塞症狀,或發生臉部不對稱、雙手一邊較無力、說話不順的中風症狀,應最快速到達醫院,有助於搶回寶貴性命及減少後遺症。

※文章內容與照片皆截錄至健康醫療網

   純資訊分享,非商業用途

2017年10月7日 星期六

每27分鐘多1人死於心臟病 秋天護心靠這4招

白天熱如盛夏,晚上則回歸秋天應有的涼爽,近日「秋老虎」發威,各地早晚溫差大,國民健康署提醒,當溫差過大時,人的血管會跟著收縮,容易造成血壓升高,進而增加心臟病和中風急性發作的機會,老年人和慢性病病人要特別留意。


根據衛生福利部105年死因統計,心臟病是國人第二號殺手。
照片來源:華人健康網

世界衛生組織(WHO)指出,心血管疾病是全球死亡的頭號殺手,每年都造成全球約1710萬人死亡,占全球總死亡人數31%,其中740萬人死於心臟病,670萬人死於中風。另根據衛生福利部105年死因統計,心臟病是國人第二號殺手,共奪走2萬812條寶貴的性命,平均每27分鐘就有1人死於心臟病。

溫差太大易傷「心」 國健署「護心4招」保健康


照片來源:華人健康網


國健署指出,心血管疾病的危險因子除三高外,不良飲食習慣、身體活動不足、吸菸、酗酒等亦為重要的危險因子。此外,近年來受氣候變遷的影響,極熱極冷的氣候型態也是誘發因子。


盛夏已過,接下來是日夜溫差頗大、好發心血管疾病的秋冬季節,國健署提供「護心4招」,呼籲民眾重視心臟和心血管的健康。

第1招/心服口服—健康飲食:
養成三餐定時、少吃零嘴的好習慣多喝白開水來取代含糖飲料。飲食可多選用蔬菜、糙米、全穀雜糧、少油、少鹽,並減少高飽和脂肪食物。烹調則建議以蒸、煮、汆燙代替油炸。

第2招/心動行動—規律運動:
每周累積150分鐘的中度身體活動,例如快走、慢走、騎自行車及伸展操等運動,也可以將運動融入和家人一起做家事、陪小孩玩的過程中,例如站著比坐著消耗卡路里高達2倍。心血管高風險族群秋冬運動要注意保暖,可以多加外套穿著,運動前一定要充分暖身,且儘量攜伴運動,相互照應。

第3招/心不在菸—向菸說不:
不管是直接吸菸或被動吸入二手菸,都會增加罹患中風的風險。為了維護自己及家人健康,有抽菸民眾應立即戒菸。

第4招/同心協力—相招健檢:
國健署提供40到64歲民眾每3年一次,65歲以上民眾每年1次的免費成人預防保健服務,內容包括BMI、腰圍、血壓、血糖、血脂等心臟病重要危險因子的檢查,民眾可善加利用。


※文章內容與照片皆截錄至華人健康網
   純資訊分享,非商業用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