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片來源:優活健康網(純資訊分享,非商業用途)
運動不僅可以促進身體健康、調整生活型態,也是防範疾病的保健方式之一。運動風潮幾乎席捲全民,但您知道運動的正確方式嗎?小心身體狀況不佳、運動姿勢不正確,強身不成,反而迎來運動傷害。
運動傷害5大危險因子 運動環境、護具是關鍵
烏日林新醫院復健科醫師林怡君表示,運動傷害的危險因子眾多,包括(1)高危險、高碰撞的運動類型,如籃球、足球;(2)天氣炎熱下運動,易加速疲勞、脫水;(3)天氣過於寒冷,肌肉延展性差、易受傷;(4)運動時穿戴的配件、護具不合適;(5)長者或是很久沒運動的族群,不適應運動強度而受傷。
要避免運動傷害發生,首先應挑選適當的護具、鞋子,並且充分的暖身再開始運動。運動時也應衡量自己的能力,切勿在沒有專業指導下,大幅超出平時訓練強度,讓自己置身容易受傷的危險處境。
運動傷害急性處理 遵循「PRICE」守則
林怡君醫師說明,運動傷害的分類,最常見的是「扭傷」(韌帶)及「拉傷」(肌肉、肌腱拉扯損傷),其他還包括「挫傷」(皮下組織撞傷)、「骨折」(外力撞擊反覆受傷)以及「關節損傷」(脫臼、移位)。
運動傷害發生當下,正確處置方式,應謹遵「PRICE」守則:「P」(Protection),保護;「R」(Rest),休息;「I」(Ice),冰敷;「C」(Compression),加壓;「E」(Elevation),抬高。其中運動傷害發生後3天內皆可對患處施行冰敷,消除腫脹;2、3天後改為熱敷,促進患處代謝循環。若受傷部位疼痛加劇、無力,則需進一步就醫檢查。
然而並非所有運動傷害當下就會發生劇烈疼痛,如果長期姿勢不正確,累積下仍會形成慢性傷害。常見的慢性運動傷害包括肌腱炎、關節炎、腱鞘炎、滑囊炎、慢性骨折等。如果發生疼痛持續、活動受限情形,需留意是否為慢性運動傷害的徵兆。
運動傷害別推拿 否則疼痛恐怕加劇
醫學方面治療時,先確認是否有發生骨折、錯位。如果只是軟組織受傷,依據受傷程度、部位等不同,醫師會給予如熱療、電療、水療、光療等不同外用治療處方,進行數月到半年不等的治療。透過復健治療減緩疼痛發炎、恢復關節活動及肌力,進而促進整體感覺回復。
運動前應做足防護工作,選對護具、運動鞋,也要暖身運動足夠。不慎發生傷害時,根據「PRICE」口訣正確處置。林怡君醫師特別提醒,發生運動傷害的急性期,不建議對患部進行推拿,恐怕會加重傷害程度。應該經過復健科醫師、物理治療師的專業評估,進行正確治療,加快復原進度。
※文章內容與圖片皆截錄至優活健康網
純資訊分享,非商業用途
0 意見: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