照片來源:康健雜誌-網路(純資訊分享,非商業用途)
台灣首位奧運雙金舉重選手許淑淨,分別於2012年倫敦奧運、2016年里約奧運摘下金牌,2014年在仁川亞運為台灣女子舉重代表隊奪得史上首面金牌,並以總成績233公斤,締造女子53公斤級的新世界紀錄。
征戰世界體壇的她,原本可望前進今年8月的雅加達亞運及2020年東京奧運,爭取更多佳績,6月3日卻在臉書宣布結束選手生涯,引發各界關心。
許淑淨4日在記者會上坦言,2012年起,膝蓋的舊傷已造成她訓練時的困擾,之後傷勢加重,連練習空槓都受影響,去年又在世錦賽中手肘受傷,經過手術、復健,仍無法改善,所以做出退休的決定,未來將協助教練團共同提攜後進。
膝關節最容易受傷 慎防運動傷害
運動治療師闕思拿指出,在運動傷害中,以膝關節受傷最為嚴重,尤其十字韌帶斷裂的鬆弛脫位,多半無法痊癒,造成運動員不能繼續做出精細的扭轉動作,若從事的是籃球、足球、田徑等高度技巧的運動,便只能黯然結束運動生涯。
而一般人不分年齡,膝關節也是最容易受傷的關節,國泰醫院復健科物理治療師簡文仁認為,民眾的膝關節問題大多源自「動靜失衡」,有些人平常動得不夠多,肌肉和膝蓋很脆弱,一下子過度運動,就容易引起腰部及膝蓋疼痛;有些人則是運動過量、休息不夠,逐漸累積運動傷害,引發膝關節問題。
照片來源:康健雜誌-網路(純資訊分享,非商業用途)
不過,一般人運動強度不及專業選手,膝關節受傷的意外大多是可以預防的,以下為大家整理6大原則:
1.尋求醫師建議
無論從事何種運動,須先向運動醫學專科醫師、物理治療師確認,是否適合自己目前的身體狀況。
2.運動前暖身、運動後緩和
美國梅約醫學中心在《關節炎-MayoClinicOnArthritis》中提到,任何運動的開始和結尾,一定要做伸展運動放鬆肌肉,減少受傷的機會。運動前可以使用熱敷袋、按摩或慢步數分鐘,做為關節和肌肉的暖身;運動後在關節處冰敷10~15分鐘。
3.漸進式運動
美國伊坎醫學院骨科副教授哈爾文(Steven Harwin)說:「若你決定騎自行車運動,不要一開始就想一天騎40公里。」而是從你覺得舒服的速率開始,確定身體可以承受,再逐漸增加運動強度。
4.維持良好姿勢
哈爾文提醒,無論坐立行走,都要抬頭挺胸、收小腹、腳朝前;運動時,確定骨骼(特別是脊椎曲線)維持在正確位置,核心肌群及下背部施力穩定,膝關節在腳趾上方,不往內翻、外翻或超前,體重負荷平均分布,身體維持平衡,才不會將重量加在某些關節上。
5.穿戴護膝、護肘或護腕
美國紐約大學骨科助理教授勞潔(Claudette M. Lajam)指出,護具能減少關節受創的機率,並預防、延緩軟骨撕裂磨損造成的僵硬疼痛。
6.留意疼痛
若運動後,關節疼痛持續1、2個小時,且日復一日,越來越疼痛,即可能運動過度,務必就診確認原因。
照片來源:康健雜誌-網路(純資訊分享,非商業用途)
避免膝蓋受傷的運動方式
曾任史丹佛大學醫學院教授的瑞芬‧帕芬柏格表示,相較於慢跑,走路對膝蓋的壓力較小;室內腳踏車既能訓練肌肉力量,又不傷害膝蓋;游泳時有水的阻力,對膝蓋沒有負擔、運動傷害最小。因此,走路、室內腳踏車、游泳交替的組合,為保護膝蓋最好的運動處方。
值得注意的是,美國佛蒙特大學研究發現,女性荷爾蒙濃度會減少韌帶中緩衝的膠原質,或影響肌肉控制,因此女性關節的韌帶在月經週期前半段最脆弱,生理期時,前十字韌帶受傷風險甚至高出3倍。
台北榮總骨科部運動醫學科主任馬筱笠也提到,由於女性骨骼構造的關係,髕骨(膝蓋前方的小型骨)向外移動力量較大,且女性普遍肌肉力量不足,導致髕骨關節容易外翻受傷。
他建議,女性要多訓練落地時的平衡感,例如在跳躍落地一瞬間張開膝蓋、步伐跨大,前十字韌帶才不容易受傷;騎室內腳踏車、抬腿則能訓練膝蓋周圍的肌力,避免髕骨關節受傷。
純資訊分享,非商業用途
0 意見:
張貼留言